文昌信仰及祭祀
(一)文昌信仰
在中国古代,文昌最早是星宫名称,即文星宫。汉代以天象比附人事,认为文昌六星主司人间的爵禄寿命,魏晋至唐,四川梓潼地区(今绵阳梓潼县)形成了宣扬孝道的梓潼神信仰,宋元以后,民间普遍信仰的“文昌神”并非仅指文昌星,而是文昌星与梓潼神相整合形成的文昌帝君,掌管士人功名禄籍及人间孝道,到清代中期,官方将其纳入国家正式祀典,甚至与关帝并尊,在全国掀起文昌信仰的高潮。文昌帝君由地方神演化成为全国性的大神,并逐步演化为“代天宣化”的伦理道德之神,华夏共同尊奉的神。凡是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对文昌的信仰和崇拜活动。文昌信仰除了活跃于庙堂之高外,还深入到民间,与各地老百姓的生活、风俗、娱乐紧密结合。
(二)文昌与孔子
文昌帝君是中国民间科举、孝道、神灵文化的代表,经历代帝王对他不断加封,到元代已经形成了“北有孔子,南有文昌”的格局。文昌文化脱胎于道教文化,富有儒家特色,融有佛教意蕴,同时又自成一体,独树一帜,
具有宗教性、儒学性、崇文性和世俗性。文昌文化是巴蜀文化的奇葩,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是一笔巨大而珍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
(三)文昌祭祀
1、祭祀型建筑
随着科举制度的规模化和制度化,对于文昌帝君的奉祀也逐渐普遍,各地都建有文昌宫、文昌阁、文昌祠、文昌塔等,其中以梓潼县七曲山的文昌宫规模最大,一些乡间书院和私塾也有供奉文昌的习俗,旧时,逢每年二月初三,文人学士都要到供奉文昌帝君的庙宇奉祀,或吟诗作文,举行文昌会。文昌祠、文昌塔、文昌阁等的设立一般是为了振兴文运,这些祭祀型建筑分布地较广,南北两京所属地区、山东、山西、河南、江西、湖广、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南北方都
有,也反映出文昌神信仰的空间展开。
节庆民俗
文昌祭祀在清代中期被纳入国家祀典之后,全国各地与文昌祭祀相关的节庆民俗丰富多
彩,如迎神会、春祭(文昌帝君诞节)、秋祭(文昌成道日)等,其中以文昌帝君诞节尤为盛大。
迎神会,时间正月十二至十八,又称文昌出巡,为企盼文昌帝君保佑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而举行的规模盛大的一项民俗文化活动,创立于清代中后期。
文昌帝君诞节:文昌成道日。
春祭:二月初三(农历)、秋祭:八月初一。春祭和秋祭是祭祀文昌帝君的重要祭典,按照朝廷颁布的礼仪制度进行,是重要的官祭活动,其祭祀程序、主祭官员、供品、乐器均按官方规定配备。
有关文昌帝君的著述较多,主要反映了他劝善的思想,《文昌帝君阴骘文》是其中最有名和影响最大的善书,被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收入日文本《世界圣典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