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今六千多年之久的《易经》品读价值亘古常新,主要是由于其本身恒久的思想智慧,能够源源不断地为我们的生活提供启迪,丰富我们的精神力量。
面对人到中年的危机,或许我们可以回顾《易经》,感悟已然闪烁数千年的智慧的火光。
01
一、“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这句话的大意是,一个人整日都坚强而振作不已,到了晚上还时时警惕,那么就会免受很多危险。
人若是受到注目,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处于危险的地位,需要常怀冰渊惕厉之心,昼则勤勉,夜则警惕,如此一来,才能够加大转危为安、化险为夷的可能性。如果骄傲自大、目中无人,就会招致危险。
南北朝文学家王褒在入北后,和庾信一同因为才名而被明帝宇文毓赏识。
但是到了后来庾信在北朝空有官位,却没有和王褒一样得到北周统治者的倚重,究其原因,还是因为王褒谨慎处世的人生态度。
王褒年少时便以“识量淹通,志怀沉静”著称,自小博览群书,文采奇高,加之其出身较高,二十五岁便袭父爵为南昌侯,可谓年少得志、青云直上。
但难能可贵的是,王褒并没有像其族人王僧达、王融那样矜傲于此,反而“宠遇日隆,而褒愈自谦虚,不以位地矜人”。凭借着审慎内省,王褒逐步参与北周朝政,参与制定法规章程,颇得北周各帝赏识。
所以说,只有“朝乾夕惕,修省不懈”,处高位不骄不躁,居下处不叹不忧,随时谨言慎行,才得无咎,方可有功。
02
二、“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
所谓“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指的是君子与地位高的人相交,不巴结奉承、不谄媚;与地位低的人相交,不矜傲轻慢。
《聊斋志异》有一篇《梦狼》的故事,讽刺了当时贪官横行的黑暗现实。
其中白老汉当官的大儿子有句话说,“黜陟之权,在上台,不在百姓。上台喜,便是好官,爱百姓。”
这里说的是贪官污吏们绞尽脑汁,想的是如何迎合上级投其所好,如何献媚奉承才能讨得上级欢心,心怀鬼胎地为自己搭建官场人脉网络。
而对待百姓下属,则不顾百姓的声讨和口碑,“视百姓如草菅,视僚属如奴隶”,借助自己的权势地位,极尽轻视怠慢之事。
无论在生活中还是职场上,无可避免地会有讨好上司领导、却对下属或保洁服务人员不屑一顾的人出现。然而这样的人虽有,但都难成大气候。
经营功业的君子,是忠实可信的,更是一视同仁的。
唯有对上不巴结奉承,对下不骄矜轻慢,随时都温润如玉,时刻都以诚相待,才能够积蓄人脉力量,成就大事业。
03
三、“即鹿无虞,惟入于林中。君子几不如舍,往吝。”
想要追捕山鹿,但是没有虞官带领,进入茫茫林海中时,君子应该见机行事,与其穷追不舍,不如舍去。
取与舍一直是人生的最高智慧,尤其在我们的生活中,取舍的价值判断一直是个难题。而《易经》的这段话,则是警示我们,该舍不舍,一意前往,必遭厄难。
对于写意山水画,“舍”与“取”一直是意境制造的灵魂所在。
黄宾虹先生曾经说过:“对景作画,要懂得‘舍’字,追写状物,要懂得“取’字,取舍不由人,取舍可由人,懂得此理,方可染翰挥毫。”
世事实艰,追求钱权已然成为时代潮流,“取舍不由人”是一种无可奈何;
今人做事,求官爵者、求财利者络绎不绝,“取舍可由人”,更是一种圆融于世的通达选择。
人皆有梦想,但是并非全部会实现。过分的执念,无疑是压在肩头的人生的重担。所以说我们要学习的,就是如何一点点卸下过高的奢望,放弃许多,才能够得到更多。
人生在世,功败垂成,皆在取舍之间。明于进退与取舍的人,才能够走出自己的幸福大道。若是一意孤行,负重前行,定当恨惜追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