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秋怀》宋代诗人陆游原文:颔须白尽愈落寞,始读法律亲笞榜。讼氓满庭闹如市,吏牍围坐高于城。译文:下巴的胡须都白了感到好落寞,开始读法律亲自打榜。诉讼民满院子闹到市场,官吏文书围坐高在城。
2、《和郑闳中仙居十一首》宋代诗人陈襄原文:法律行随手,诗书坐满箱。老来须向学,多病喜平康。译文:法律行为随手而做,诗书满箱子都是。老了需要多学习,身体疾病多非常希望健康。
3、《自尤》宋代诗人苏洵原文:此虽法律所无奈,尚可仰首披苍旻。天高鬼神不可信,后世有耳犹或闻。译文:这就是法律所无奈,还可以抬起头披苍天。天高鬼神不可信,后世有耳朵还听说。
4、《长歌行》宋代梅尧臣原文:富贵拘法律,贫贱畏笞榜。生既若此苦,死当一切平。译文:富贵不应该拘束法律,贫贱的人也不需要畏惧法律。人生下来就是这样的痛哭,死去也应该一样的安静平和。
5、《官倒》近现代:田遨原文:转手真财薮,撑腰实祸阶。但求严法治,当可净风霾。译文:手上钱财众多,看死是撑腰的其实是祸端。但求法治严苛,可以净化风霾。
《秋怀》
宋/陆游
颔须白尽愈落寞,
始读法律亲笞榜。
讼氓满庭闹如市,
吏牍围坐高于城。
《秋怀》宋代诗人陆游
原文:
颔须白尽愈落寞,始读法律亲笞榜。
讼氓满庭闹如市,吏牍围坐高于城。
2、《和郑闳中仙居十一首》宋代诗人陈襄
原文:
法律行随手,诗书坐满箱。
老来须向学,多病喜平康。
3、《自尤》宋代诗人苏洵
此虽法律所无奈,尚可仰首披苍旻。
天高鬼神不可信,后世有耳犹或闻。
4、《长歌行》宋代梅尧臣
富贵拘法律,贫贱畏笞榜。
生既若此苦,死当一切平。
1、《长歌行》宋代梅尧臣
富贵拘法律,贫贱畏笞榜。生既若此苦,死当一切平。
白话译文:
富贵不应该拘束法律,贫贱的人,也不需要畏惧法律。
人生下来就是这样的痛哭,死去也应该一样的安静平和。
2、《秋怀》宋代陆游
颔须白尽愈落寞,始读法律亲笞榜。讼氓满庭闹如市,吏牍围坐高于城。
白话译文:
胡子头发已经全部发白,才开始发觉自己落寞孤独,开始研读法律为自己伸张正义。
诉讼的流氓在法庭上吵闹像在市场一样,小吏的案牍堆积在座位上跟城墙一样高。
3、《寄卢仝》唐代韩愈
先生事业不可量,惟用法律自绳己。春秋三传束高阁,独抱遗经穷终始。
白话译文
先生的事业没有办法丈量,只能由法律来约束自己。这个案件已经经过了春秋三代,却依然被放在高阁之上,自己一个人抱着遗留的经书,重新开始诉讼。
4、《自尤》宋代苏洵
此虽法律所无奈,尚可仰首披苍旻。天高鬼神不可信,后世有耳犹或闻。
白话译文
这就是法律的无奈了,我依然可以抬头问苍天为什么会这样。天这么高,鬼神没有办法相信,但是后世的人们一定还是会听闻我们现在听见的话。
5、《和郑闳中仙居十一首》宋代陈襄
我爱仙居好,公馀日在房。忧民极反覆,责已未周详。
白话译文:
我爱仙居好,你多天在房。忧虑百姓极其反复无常,责备自己没有周详。
法律行为随手,《诗》、《书》坐满箱子。老来要去学,多病喜平康。
1、《秋怀》宋代诗人陆游原文:颔须白尽愈落寞,始读法律亲笞榜。讼氓满庭闹如市,吏牍围坐高于城。译文:下巴的胡须都白了感到好落寞,开始读法律亲自打榜。诉讼民满院子闹到市场,官吏文书围坐高在城。
2、《和郑闳中仙居十一首》宋代诗人陈襄原文:法律行随手,诗书坐满箱。老来须向学,多病喜平康。译文:法律行为随手而做,诗书满箱子都是。老了需要多学习,身体疾病多非常希望健康。
3、《自尤》宋代诗人苏洵原文:此虽法律所无奈,尚可仰首披苍旻。天高鬼神不可信,后世有耳犹或闻。译文:这就是法律所无奈,还可以抬起头披苍天。天高鬼神不可信,后世有耳朵还听说。
4、《长歌行》宋代梅尧臣原文:富贵拘法律,贫贱畏笞榜。生既若此苦,死当一切平。译文:富贵不应该拘束法律,贫贱的人也不需要畏惧法律。人生下来就是这样的痛哭,死去也应该一样的安静平和。
5、《官倒》近现代:田遨原文:转手真财薮,撑腰实祸阶。但求严法治,当可净风霾。译文:手上钱财众多,看死是撑腰的其实是祸端。但求法治严苛,可以净化风霾。
1.不将法律作春秋,安得河南数国囚。莫道汉家杂王霸,十分商鞅半分周。——宋·陈普《咏史上·宣帝》
2、富贵拘法律,贫贱畏笞榜。生既若此苦,死当一切平。——宋代梅尧臣《长歌行》
3、颔须白尽愈落寞,始读法律亲笞榜。讼氓满庭闹如市,吏牍围坐高于城。——宋代陆游《秋怀》
4、先生事业不可量,惟用法律自绳己。春秋三传束高阁,独抱遗经穷终始。——唐代韩愈《寄卢仝》
5、此虽法律所无奈,尚可仰首披苍旻。天高鬼神不可信,后世有耳犹或闻。——宋代苏洵《自尤》
6、乃父高皇侍从臣,汝今潜邸牧疲民。天低日近偏临照,士旷人稀费抚循。得暇诗书休释手,先公法律自治身。舟来勿寄南方物,只寄平反惬老亲。——陈宓《送师道弟守德庆》
7、胶西前辈郑康成,千载遗风及后生。旧学诗书儒术富,兼通法律吏能精。还家彩服频为寿,得邑河壖喜有兵。民事近来多迫促,弦歌聊试武城声。——苏辙《送傅宏著作归觐待观城阙》
1、不将法律作春秋出处:《咏史上·宣帝》,朝代:宋,作者:陈普全文:不将法律作春秋,安得河南数国囚。莫道汉家杂王霸,十分商鞅半分周。
2、耻言法律羞丘戎出处:《新作南门》,朝代:宋,作者:苏辙全文:于公决狱多阴功,自知有子当三公,高作里门车马通。定国精明有父风,饮酒一石耳目聪。汉家宰相仍侯封,左右中兴始且终。我家读书自我翁,耻言法律羞丘戎。中年出入黄门中,智巧不足称愚忠,虽云寡过亦无功。不忮不求心粗空,举世知我惟天工。恃此知不累儿童,作门不庳亦不隆。陋巷正与颜生同,势家笑唾傥见容。
3、惟用法律自绳己出处:《寄卢仝》,朝代:宋唐,作者:韩愈全文:玉川先生洛城里,破屋数间而已矣。一奴长须不裹头,一婢赤脚老无齿。辛勤奉养十馀人,上有慈亲下妻子。先生结发憎俗徒,闭门不出动一纪。至今邻僧乞米送,仆忝县尹能不耻。俸钱供给公私馀,时致薄少助祭祀。劝参留守谒大尹,言语才及辄掩耳。水北山人得名声,去年去作幕下士。水南山人又继往,鞍马仆从塞闾里。少室山人索价高,两以谏官征不起。彼皆刺口论世事,有力未免遭驱使。先生事业不可量,惟用法律自绳己。春秋三传束高阁,独抱遗经穷终始。往年弄笔嘲同异,怪辞惊众谤不已。
4、先公法律自治身出处:《送师道弟守德庆》,朝代:宋,作者:陈宓全文:乃父高皇侍从臣,汝今潜邸牧疲民。天低日近偏临照,士旷人稀费抚循。得暇诗书休释手,先公法律自治身。舟来勿寄南方物,只寄平反惬老亲。
5、兼通法律吏能精出处:《送傅宏著作归觐待观城阙》,朝代:宋,作者:苏辙全文:胶西前辈郑康成,千载遗风及后生。旧学诗书儒术富,兼通法律吏能精。还家彩服频为寿,得邑河壖喜有兵。民事近来多迫促,弦歌聊试武城声。
6、自从四方多法律出处:《次韵子瞻见寄》,朝代:宋,作者:并叙全文:我将西归老故丘,长江欲济无行舟。宦游已如马受轭,衰病拟学龟藏头。三年学舍百不与,糜费廪粟常惭羞。矫时自信力不足,从政敢谓学已优。闭门却扫谁与语,画梦时作钧天游。自从四方多法律,深山更深逃无术。众人奔走我独闲,何异端居割蜂蜜。怀安已久心自知,弹劾未至理先屈。余杭军府百事劳,经年未见持干旄。贾生作傅无封事,屈平忧世多离骚。烦刑弊法非公耻,怒马奔车忌鞭箠。藐藐何自听谆谆,谔谔未必贤唯唯。求田问舍古所非,荒畦弊宅今余几。出从王事当有程,去须膰肉嫌无名。扫除百忧唯有酒,未退聊取身心轻。
《黄鹤楼》赏析
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翻译】:
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碧绿的芳草覆盖着鹦鹉洲;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
【解词】:
历历:分明可数。
汉阳:今属武汉市,与黄鹤楼隔江相望。
鹦鹉洲:长江的沙洲,后来被淹没。
乡关:故乡。
【简析】以丰富的想象力将读者引入远古,又回到现实种种情思和自然景色交融在一起,有谁能不感到它的凄婉苍凉。这首诗历来为人们所推崇,被列为唐人七律之首。
传说李白壮年时到处游山玩水,在各处都留下了诗作。当他登上黄鹤楼时,被楼上楼下的美景引得诗兴大发,正想题诗留念时,忽然抬头看见楼上崔颢的题诗:
这首诗的意思是: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
这首诗前写景,后抒情,一气贯注,浑然天成,即使有一代“诗仙”之称的李白,也不由得佩服得连连赞叹,觉得自己还是暂时止笔为好。为此,李白还遗憾得叹气说:“眼前好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记李白登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崔颢此作,为之敛手,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传说或出于后人附会,未必真有其事。然李白确曾两次作诗拟此诗格调。其《鹦鹉洲》诗前四句说:“鹦鹉东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与崔诗如出一辙。又有《登金陵凤凰台》诗亦是明显地摹学此诗。为此,说诗者众口交誉,如严羽《沧浪诗话》谓:“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这一来,崔颢的《黄鹤楼》的名气就更大了。
仙人跨鹤,本属虚无,现以无作有,说它“一去不复返”,就有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憾;仙去楼空,唯余天际白云,悠悠千载,正能表现世事茫茫之慨。诗人这几笔写出了那个时代登黄鹤楼的人们常有的感受,气概苍莽,感情真挚。
前人有“文以气为主”之说,此诗前四句看似随口说出,一气旋转,顺势而下,绝无半点滞碍。“黄鹤”二字再三出现,却因其气势奔腾直下,使读者“手挥五弦,目送飞鸿”,急忙读下去,无暇觉察到它的重叠出现,而这是律诗格律上之大忌,诗人好像忘记了是在写“前有浮声,后须切响”、字字皆有定声的七律。试看:首联的五、六字同出“黄鹤”;第三句几乎全用仄声;第四句又用“空悠悠”这样的三平调煞尾;亦不顾什么对仗,用的全是古体诗的句法。这是因为七律在当时尚未定型吗?不是的,规范的七律早就有了,崔颢自己也曾写过。是诗人有意在写拗律吗?也未必。他跟后来杜甫的律诗有意自创别调的情况也不同。看来还是知之而不顾,如《红楼梦》中林黛玉教人做诗时所说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在这里,崔颢是依据诗以立意为要和“不以词害意”的原则去进行实践的,所以才写出这样七律中罕见的高唱入云的诗句。沈德潜评此诗,以为“意得象先,神行语外,纵笔写去,遂擅千古之奇”(《唐诗别裁》卷十三),也就是这个意思。
此诗前半首用散调变格,后半首就整饬归正,实写楼中所见所感,写从楼上眺望汉阳城、鹦鹉洲的芳草绿树并由此而引起的乡愁,这是先放后收。倘只放不收,一味不拘常规,不回到格律上来,那么,它就不是一首七律,而成为七古了。此诗前后似成两截,其实文势是从头一直贯注到底的,中间只不过是换了一口气罢了。这种似断实续的连接,从律诗的起、承、转、合来看,也最有章法。元杨载《诗法家数》论律诗第二联要紧承首联时说:“此联要接破题(首联),要如骊龙之珠,抱而不脱。”此诗前四句正是如此,叙仙人乘鹤传说,颔联与破题相接相抱,浑然一体。杨载又论颈联之“转”说:“与前联之意相避,要变化,如疾雷破山,观者惊愕。”疾雷之喻,意在说明章法上至五、六句应有突变,出人意外。此诗转折处,格调上由变归正,境界上与前联截然异趣,恰好符合律法的这个要求。叙昔人黄鹤,杳然已去,给人以渺不可知的感觉;忽一变而为晴川草树,历历在目,萋萋满洲的眼前景象,这一对比,不但能烘染出登楼远眺者的愁绪,也使文势因此而有起伏波澜。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不可见的境界,这样能回应前面,如豹尾之能绕额的“合”,也是很符合律诗法度的。
后来李白登楼时,也诗兴大发,当他在楼中发现崔颢一诗,连称“绝妙、绝妙!”相传李白写下了四句“打油诗”来抒发自己的感怀:“一拳捶碎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便搁笔不写了。有个少年丁十八讥笑李白:“黄鹤楼依然无恙,你是捶不碎了的。”李白又作诗辩解:“我确实捶碎了,只因黄鹤仙人上天哭诉玉帝,才又重修黄鹤楼,让黄鹤仙人重归楼上。”真是煞有介事,神乎其神。后人乃在黄鹤楼东侧,修建一亭,名曰李白搁笔亭,以志其事。重檐复道,成为燕游之所。实际上,李白热爱黄鹤楼,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他高亢激昂,连呼“一忝青云客,三登黄鹤楼”。山川人文,相互倚重,黄鹤楼之名更加显赫。
1.《咸阳县令求清渭楼诗和何子应长句》年代:宋作者:苏籀
秦如蒹葭未饱霜,四维不举空豪强。
神疲鬼乏赴功利,兆自襄公终始皇。
富极薰天力斡地,诸侯西来谁敢当。
范雎李斯乘利势,蒙骜白起先戎行。
韩卢前奔宋鹊举,角逐海内如驱羊。
干戈取之刑法治,举事夸淫惟快意。
2.《比得寒疾用道士养生法治其内郡幕徐天隐遗以》年代:宋作者:毛滂
江南卑湿地,往往如长沙。
薄寒能中人,毛立噤齿牙。
初犹遭蒸炊,又似缚且檛。
淫祠乱昏俗,过福专群鸦。
参军支病骨,抱案随吏衙。
3.《送杨舒州》年代:宋作者:卫博
我昔怀军书,西行尽淮泗。
是时敌方张,长江饮渴骑。
憨将何一律,两地一朝弃。
川原厌膏血,关山接烽燧。
岿然舒子国,屹立干戈地。
中有袴襦民,未可文法治。
4.史记·八书·乐书司马迁西汉
地之道,寒暑不时则疾,风雨不节则饥。教者,民之寒暑也,教不时则伤世。事者,民之风雨也,事不节则无功。然则先王之为乐也,以法治也,善则行象德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