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典籍道德之德本意(典籍里的故事道德经)

司马迁《史记》记述了一个故事:老子久住周都研究道德学问,后见周朝衰败,就离开周都,到了函谷关,关令尹喜说:“您就要隐居了,请勉为其难为我们写本书吧”。当时老子就写了一本书,分上下篇,阐述道德的内容,共5000多字。可以说,道德经就是老子写给尹喜的道德经分上下两篇。道德真经即《道德经》,又称《老子》、《老子五千文》。共81章,5000余言,分上下篇。老子著。
  

  司马迁《史记》记述了一个故事:老子久住周都研究道德学问,后见周朝衰败,就离开周都,到了函谷关,关令尹喜说:“您就要隐居了,请勉为其难为我们写本书吧”。当时老子就写了一本书,分上下篇,阐述道德的内容,共5000多字。

  

  可以说,道德经就是老子写给尹喜的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

  

  道德真经即《道德经》,又称《老子》、《老子五千文》。共81章,5000余言,分上下篇。老子著。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相传老子修道德,著书上下篇。春秋末期已有老子其人。据道教典籍记载,老子曾任周守藏史,后来迁为柱下史。周朝衰落之际,老子辞官离去,经函谷关时,县令尹喜恳请他著书传世,于是老子写下五千余言,即传诵千古的《道德经》。

  

  六年级课本上没有这篇课文。

  

  原文: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眇之门。

  

  译文:

  

  “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它并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辞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说明的,它并非普通的“名”)。“无”可以用来表述天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况;而“有”,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奥,而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从“有名”的奥妙到达无形的奥妙,“道”是洞悉一切奥妙变化的门径)。

  

  1)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老子《道德经》

  

  2)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老子《道德经》

  

  3)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老子《道德经》

  

  4)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道德经》

  

  5)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老子《道德经》

  

  6)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老子《道德经》

  

  学习道德经,开启大智慧。

  

  经文:六亲不和,有孝慈。

  

  释德清注:“上古虽无孝慈之名,而父子之情自足。及乎衰世之道,为父不慈者众,故立慈以规天下之父。为子不孝者众,故立孝以规天下之子。是则孝慈之名,因六亲不和而后有也。”说得甚为透彻。

  

  何为六亲:父母、兄弟、妻子,这是世人最亲近的家人,一旦没有了家人,我们能够孤独的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吗?我们应该高举孝道的大旗,今天的孝道已经面临极大的危机,父慈子孝的华人文化日趋衰微,华人痛心不已。

  

  华人将承载什么样的文化呢?一旦丢弃了华人固有的父慈子孝的文化传统,我们必将两手空空。孝道在衰落,父母很悲哀,后人岂不悲哀?后人哀之而不警醒,复使后人哀之也。

  

  不仅孝道在衰落,父母的慈道也在衰落,至少父亲的慈道在衰落。

  

  一位高学历父亲的儿子已经长到10岁了,这位外表光鲜的父亲从来没有为儿子花过一分钱,根本没有父亲的责任感和亲情,慈道尽失。因为他心中只是希望为前途成功而奋斗,原来指望妻子家资助他,妻子发现丈夫根本没有亲情爱意,心中只有前途金钱,没有满足他的愿望。于是这位高材生对亲生儿子视为路人。这不是个案,华人不愿意宣扬家丑而已。

  

  孝道危机在前,慈道危机在后。这个后果是因为老子“六亲不和,有孝慈”这句经文,还是老子的警告没有被重视呢?孔子把父父子子作为心中的崇高理想,但很多男性已经没有父亲的天性了,剩下的只有母亲不离不弃。如果最后这道人伦防线也失守了,这个孩子就成为孤儿了。母亲依然伟大,部分父亲已经不再伟大。作为一位华人的文化使者,孔子该作何感想?

  

  华人文化精英应该弘扬孝道和慈道,恢复华人父慈子孝的伟大传统。

  

  这场人伦危机的根源何在呢?老子宣说是:“六亲不和”,亲情爱意的天性丧失是这场人伦危机的根源。庄子说和有“人之和”和“天之和”二种,只达到“人之和”而未达到“天之和”,则不是全德之人。

  

  庄子讲了一段孝道的经典:“(以养孝易,以敬孝难。)以敬孝易,以爱孝难。以爱孝易,以忘亲难。忘亲易,使亲忘我难。使亲忘我易,兼忘天下难。兼忘天下易,使天下兼忘我难。”

  

  (相比而言)以食物奉养双亲是很容易的,以怀有敬意奉养双亲则很难。

  

  (相比而言)以怀有敬意奉养双亲是很容易的,以充满爱意奉养双亲则很难。

  

  (相比而言)以充满爱意奉养双亲是很容易的,以心中彻底忘记双亲是极难的。

  

  (相比而言)以儿女忘记双亲是容易的,让双亲忘记儿女是极难的。

  

  (相比而言)让双亲忘记儿女是容易的,让双亲把儿女和天下同时忘记是极难的。

  

  (相比而言)使双亲同时忘记儿女和天地是容易的,但使天地忘记我极难极难。

  

  即使你忘恩负义,对天地之德毫不领情,甚至骂天骂地,天地依然无怨无悔,供养你阳光、空气、水,还让你脚踩在大地上。

  

  千万人中或有一个绝情父母,心中没有儿女,但他们还不能心中同时没有天地。他们还有最后丁点对天地的良知,还具有最后丁点天地良心,因此也可以被称为良知未泯(善根未断,还有拯救的希望)。

  

  此段真是令人荡气回肠的孝道真谛,孝道第一的曾子也自愧不如。庄子这段话可以看作老子的上课笔记。说老子“六亲不和,有孝慈”对孝道很排斥,那是不理解老子是真正弘扬孝道的。

  

  老子具体生卒日期不详,只能大概推断出生日期约为公元前571年,逝世日期约为公元前471年,即100岁。

  

  《史记》载老子为孔子的前辈,为公元前五百年前后的人物。寿长一百六十岁或二百余岁。《汉书》说孔子师于老聃。胡适曾推测老子生于周灵王初年,当公元前570年。

  

  老子思想的主要范畴是“道”,“道”字在《老子》书中出现了七十三次。道是一种混沌未分的初始态,无为自化,清静自正,是天地之始,万物之母,为化生万物的根源;

  

  道常无名,无为而无不为,它像水一样,善利万物而不与万物争,以柔弱胜刚强,是最高的善;道是不可言说的,人的感官也不能直接感知,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持之不得。

  

  扩展资料:

  

  老子认为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相比较而存在的。美丑、善恶、有无、难易、长短都是相互依存的,有此才有彼,有是才有非,有善才有恶。表面看来,正相反对的两个方面是相互对立的,而实际上又是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的。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任何事物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老子在《道德经》第四十章提出“反者道之动”。这就是说,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向相反的方面转化,所谓“物壮则老,“兵强则灭”。

  

  在先秦诸子的笔下,老子是博学多识的学者,在道家典籍中,老子的形象开始得到夸饰;汉初以黄老哲学治国,方仙道兴起,谶纬成为国学,在此背景下,老子的形象遂传说化和神秘化。

  

  道德经》是一座自然智慧的宝藏,从不同的角度,对它有不同的理解,有褒有贬,且看历代名家是怎么说的。

  

  1、孔子(前551-前479)见老子归而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网,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史记老子列传》)

  

  2.庄子(约前369——前286,思想家):“关尹、老聃乎,古之博大真人哉!”(《庄子·天下篇》)

  

  3、司马谈(西汉史学家司马迁之父)在《论六家要旨》中说:“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史记太史公序》)

  

  4、司马迁在《史记》说:“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其实易行,其辞难知。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无成执,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不为物先,不为物后,故能为万物主。有法无法,因时为业,有度无度,因物与合,故曰:圣人不朽,时变是守。虚者道之常也,因者君之纲也,群臣并至,使多明也”

  

  5、汉人班固在中考察诸子各派源流时指出:“道家者流,盖出史官。历纪成败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守,卑弱以持。此君王南面之术也。”认为老子及其道家思想源于史官和帝王经验。《汉书·艺文志·诸子略》

  

  6、晋代道教大师葛洪认为:“道者儒之本也,儒者道之末也”。

  

  7、晋代哲学家王弼(226-249)说:“老子之书,其几乎可一言以蔽之。噫!崇本息末而已矣。”(《老子指略》)

  

  8、唐太宗李世民(599—649)在《贞观政要》中说:“夫安人宁国,惟在于君。君无为则人乐,君多欲则人苦。”他还下诏令说:“天下大定,亦赖无为之功,宜有改张,阐兹玄化”,百官“各当其任,则无为而治矣”。

古代典籍道德之德本意(典籍里的故事道德经)

  

  9、唐玄宗李隆基(685-762)说:《道德经》“其要在乎理身、理国。理国则绝矜尚华薄,以无为不言为教。理身则少私寡欲,以虚心实腹为务”。(《御制道德真经疏》)

  

  10、宋太宗赵炅(939年-997年):“伯阳五千言,读之甚有益,治身治国,并在其中”。(《宋朝事实》卷三《圣学》)

  

  11、宋真宗赵恒(998~1003)说:“老子《道德经》,治世之要”。

  

  12、宋徽宗赵佶(1082~1135年)在《御解道德真经》颁行的诏书中说:“道无乎不在,在儒以治世,在士以修身,未始有异,殊途同归,前圣后圣,若合符节。由汉以来,析而异之,黄老之学遂与尧、舜、周、孔之道不同。故世流于末俗,不见大全,道由之以隐,千有余岁矣。朕作而新之,究其本始,使黄帝、老子、尧、舜、周、孔之教,偕行于今日。”

  

  13、宋朝文学家欧阳修(1007-1072)说:“老子为书,其言虽若虚无,而于治人之术至矣。”(彭耜《道德真经集注杂说》卷上)

  

  14、宋朝文学家苏辙(1039—1112)说:“言至道无如五千文。”(苏辙《双溪集遗言》)

  

  15、宋朝朱熹也说:“盖老聃,周之史官,掌国之典籍,三皇五帝之书,故能述古事而倍好之。如五千言,亦或古有是语而老子传之,未可知也。”

  

  16、明太祖朱元璋(1162-1227)说:“朕虽菲材,惟知斯经乃万物之至根,王者之上师,臣民之极宝。”(《御注道德经》)

  

  17、明代思想家王廷相云:“老、庄谓道天地,宋儒谓天地之先只有此理,故乃改易面目立论耳,与老、庄之旨何殊?”;程朱道学“理一而不变”为“老、庄之绪余也。”(《王廷相哲学选集》)

  

  18、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1638-1661)说:“老子道贯天人,德超品汇,着书五千余言,明清静无为之旨。然其切于身心,明于伦物,世固鲜能知之也。”(《御制道德经序》)

  

  19、清代著名学者纪晓岚说:道家思想“综罗百代,广博精微”。

  

  20、清未思想家魏源(1794—1857)在《老子本义》中说:“老子之书,上之可以,中之可以治身,推之可以治人”;“《老子》救世之书也。故二章统言宗旨。此遂以太古之治,矫末世之弊”。

  

  一、道是一种思维方式

  

  《道德经》第一章的核心内容讲的是“有”和“无”强调“无”的意义和作用,看不见的更重要。第二章主要讲的是一种思维方式,哲学上的相反相成相互转化。第三章老子主要讲看待事物不应该只看到一面,也要看到另一面,任何一件事都是有尺度的,把握不好这个度事情就会转化到相反的方面。

  

  这一章核心在“冲”,冲的两点放平就是二,冲就是二中,这两点代表阴阳,一阴一阳之为道,任何一件事需要站在正反两方面看,在两者结合和运动的过程来看,这也是现代哲学研究的最高规律:对立统一。有了这个思维方式,就可以站在一个更好的角度来理解和解决问题。阴阳相互中和,相互转化,很普遍,其作用是无穷的。

  

  二、用道的思维方式理解事物解决问题

  

  道是阴阳,是相互综合,不仅仅应该突出一点,所以“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这12个字讲的是处理问题的方式。阳讲突出,阴讲收敛,锋芒毕露的人长久不了,树大招风,所以应该也懂得收敛。

  

  看待事物不仅在自己这边看,还需要站在另一面看,这样才能够对事物的纷扰,纠结,细节有更好的把控,才能有合理正确的解决方法。

  

  出自老子《道德经》"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歙,一本作"翕"

  

  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里提到的"鹰隼试翼,风尘吸张",这里形容翅膀合上,张开。

  

  王愿坚《七根火柴》:干裂的嘴唇一张一翕地发出低低的声音

  

  老子所著《道德经》第四章:“和其光,同其尘。”

  

  《道德经》第五十六章:知者弗言,言者弗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亦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亦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解释为有智慧的人不会夸夸其谈,夸夸其谈的人没有智慧;堵塞嗜欲的穴窍,关闭欲念的心门;挫掉自己的锋芒,解脱自己的纷扰;蕴藏自己的光彩,混同自己于尘世之中;这就叫做高深微妙的玄同。所以既不可能跟他亲近,也不可能跟他疏远;既不可能使他获利,也不可能使他受害;既不可能使他尊贵,也不可能使他卑贱,因此,就为天下人所重视。

相关推荐

推荐内容

右2广告
右3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