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逢七必变,中国历史的规律总结,所以中国必将马上崛起!

“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在华夏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许多耐人寻味的定理及奥妙,神秘非凡,亘古不变。这究竟是人为发展的规律,亦或是大自然独特的深奥秘密?华夏中国文明“六六大顺,逢七必变”,是个千古不变的定理。人类在关于中
  

  “反复其道,七日来复”。

  

  在华夏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许多耐人寻味的定理及奥妙,神秘非凡,亘古不变。这究竟是人为发展的规律,亦或是大自然独特的深奥秘密?

  

  华夏中国文明“六六大顺,逢七必变”,是个千古不变的定理。人类在关于中国哲学的研究当中发现,华夏民族自远古时期以来,或是朝代的兴衰更迭,或是事物的推陈出新,亦或是人类的新陈代谢,都逃不开“逢七必变”的定律。因此“逢七必变”又被世人视为一种“时间轮回”的标志。

  

  古语有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逢七必变。这就是说,万物发生发展,行事每遇“七”之序数便容易发生变化。

  

  据《易经》载,一为万物初始之道,二为阴阳男女之道,三为阴阳后代之道,因此构生万物。与《易经》中六爻相应而言,由始至终六个步骤意为圆满,因此才有“六六大顺”之说法。

  

  “逢七必变”,多指事物发展遇到“七”数之时发生变化的可能性极大。在某些特定的时间里面,以某年某月或某日为起点,时间持续前行至“七”数之差时便会发生变化。

  

  六爻卦象

  

  逢七必变之其一:中华民族兴盛之期

  

  在历史上,有许多国家发展达到一定时期的繁荣昌盛,极尽繁华,且在较长的时间内保持了诸多年代,这是一种在中国历史上社会发展中的特定的阶段,我们将其称为“盛世阶段”。

  

  自秦始皇横扫六合始,至明清时期亡国结束,中国历史上的盛世局面屈指可数。

  

  如汉武帝之期的汉武盛世,以汉族为主流的各大民族走向融合稳固,我国文学、史学、经济军事等各方面都有相当程度的发展。汉武帝时期形成的政治体制、经济格局和文化形式,对后代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历史影响。

  

  唐玄宗李隆基所创下的开元盛世,励精图治,君贤臣明,天下大治,唐朝进入鼎盛时期,是当时全世界最为发达的国家之一,亦是万朝来贺,盛况空前,中国封建社会呈现出最为繁荣的盛世之象,史称“开元之治”。

  

  虽说这是唐朝几百年来社会发展积累下来的成果,但唐朝皇帝孜孜求治的贤明也是不置可否的。

  

  永乐盛世是“明初三大盛世之一”,由明成祖朱棣统治时期所创。明成祖雄韬武略,发展经济与政治,提倡文学教育,兴修民间水利,完善了“文官制度”。

  

  明成祖甚至亲自领兵,出征漠北之地,宣扬国威,与海外交流十分密切,例如著名的“郑和下西洋”“陈诚出使西域”等。后世称其为“远迈汉唐”。

周易:逢七必变,中国历史的规律总结,所以中国必将马上崛起!

  

  汉武盛世

  

  兴盛衰亡,逢七必变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对于历史上这些繁盛之期,无不给后世留下了深远的积累与影响,史学家们亦对其赞誉有加。若是更深层剖析这些历史中兴衰盛亡的来龙去脉,我们便可发现这些历史循环的规律亦逃不开“六六大顺,逢七必变”之定理。

  

  纵观历史,史学家们发现每值七百年之际,华夏民族便会出现一次新的转机,迎来盛世之治。历经周、汉、唐、明四个年代,逢七之际便可达到登峰造极之境,持续保持数百年之久。

  

  这段时期除了周公至汉武帝期间超过了七百年的时间之外,其余几次史学家们演算起来大概也是七百年左右的时间。

  

  逢七必变之其二:“七日来复”

  

  据古籍《周易》中有载:“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利有攸往”。世人将农历初七之日亦称为“人日”。人们认为,天之道,运行于道之内,反复如此,七日为一周期,周而复始多次循环。正如当下一个星期分为七天是一样的道理。

  

  在中国的传说或西方神话里面,七日之期皆为良性周期。大自然中阴阳相生,周而复始,万物平和,都少不得需要七天的时间。如此说来,世间万物,不论是站在金字塔顶尖的人类,或是大自然中不起眼的动植物,都遵循着“逢七必变”的定理。

  

  周易

  

  “七”之三卦

  

  《周易》中“七”为天数,曾在三个卦爻中出现过。第二十四卦“复”:世间万物具有多样性,并不是单一而孤独的存在。

  

  万物之间独立发展,而又息息相关。这些发展性和关联性使得人类通过规律去发掘世界的奥秘,各种神秘的现象亦有了科学合理的解释。“复”作为规律的根本性,对人与自然间的平衡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重要性。正是对应着先前所说的“七日发展”之说。

  

  第五十一卦“震”:“勿逐,七日得”。意思就是不用追寻,七日之后便将失而复得。七数乃是至阳之数,乃是阳气之精华。万物向阳而生,蓬勃而展,因此“七”是为九五之阳。

  

  第六十三卦“既济”:水火既济盛极将衰。大自然是一个平衡的天平,阴盛而阳衰,阳盛而阴衰,阴阳相合,刚柔并济,是以万物得以发展长久。是以人类应顺应自然,切勿操之过急,拔苗助长,否则终将反噬自身,事倍功半。

  

  《周易》中的“七”卦体系,意在探索世间事物,万物有始亦有终,这是一个从始到终、周而复始的全过程,透过“七”之变数展示了事物的发展规律,亦是宇宙间自然运动的生长规律,是一个美好的生命过程。

  

  卦象

  

  逢七必变之其三:重获新生

  

  “七”数亦是与人类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神圣数字。古人认为,人类的死亡并不是结束,而是意味着另一段新生命的开始。因此“七”便是一个再生性的数字,人们会为亡故的灵魂“作七”法事,以祈佑亡灵重获新生。

  

  《礼记·月令》中有载:“名其数七”。这便是当今人们口中所谓亡灵的“头七”之日了。

  

  《三国志》中诸葛亮曾经七擒孟获。南中平定战,诸葛亮将当地酋长首领抓住七次,而后又放了七次,第七次的时候诸葛亮在孟获城将其真正捉拿,令其真正服输,心悦诚服,从此归顺朝廷。这是比喻人们运用智慧与策略,解决困境,使事情迎来转机,开启全新的局面。

  

  《史记·律书》有言:“七正,二十八舍。”“七”数是一种具有神秘和神圣的性质。古代亦有不少关于“黄帝七辅”、“舜七友”的美丽传说。中国的礼仪教化制度中亦有“明七教以兴民德”这一说法。与之连贯的是圣人的喜、怒、哀、乐、惧、爱、恶、欲之“治人七情”。

  

  在当今社会,“七”字只是作为一个单纯的数字概念,但在遥远的古代,“七”字一直沉淀着一种神秘且深奥的无意识形态,甚至衍生出无数个与其相关的道德伦理、古籍传说等文学记载、文化现象。

  

  我国最早的图书分类亦是将文化目录分为七大类。《论语·微子》记述的“七逸民”之说、《晋书·嵇康传》所记载的“竹林七贤”、《孟子》中关于“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的比喻,都是将“七”视为一个周期定律。

  

  华夏汉字中关于文体“七”数的现象也有很多。如《七发》、《七激》、《七光》、《七启》、《七命》等文学。“七晨”、“七夕”、“七夜”这类关于时间“七”词亦是为世人所乐此不彼。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逢七必变,是个千古不变的定理,几乎弥漫与人类社会生产与生活中的各个角落。作为新一代的主力军,我们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把握时机,将我国文化继续发扬壮大。

相关推荐

推荐内容

右2广告
右3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