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音乐的发展 道教音乐概况

道教是我国固有的本土宗教,起源甚古,宗源于黄帝,阐扬于老子而成教于张道陵,最早的教团动是由西汉黄老信仰所产生的黄老道、方仙道及其后的太平道、天师道,根性特强而亲和力至大,成为我国长久以来的民族信仰。我国上
  

  道教是我国固有的本土宗教,起源甚古,宗源于黄帝,阐扬于老子而成教于张道陵,最早的教团动是由西汉黄老信仰所产生的黄老道、方仙道及其后的太平道、天师道,根性特强而亲和力至大,成为我国长久以来的民族信仰。

道教音乐的发展 道教音乐概况

  

  我国上古封禅郊祀至重乐章,道教因龚其制,在教仪进行之中,亦重音乐,且经歷朝增饰,依据科仪齐醮的程序,配合得非常的制度化,「正统道藏」中,载有不少道乐资料,并可发现道乐风格独特,内容豊富是值得发扬的一门艺术。

  

  师父道长道教音乐因应用内容不同,而分为「韵腔」及「曲牌」两大类,「韵腔」是指唱唸诵演的配乐,「曲牌」则指乐器的演奏,「韵腔」又分为「阳调」及「阴调」,「阳调」是礼神的讚乐,「阴调」是济度,施食的幽乐。

  

  曲牌亦分「正曲」及「耍曲」,正曲是礼神之乐,具有庄严肃穆的气氛,耍曲则在场进行之中,作调剂性的演奏,轻快活泼,有道教飘逸快乐的况味,和浓郁的仙境风格。

  

  道教法典威仪严谨,礼乐和谐,古来皆有节度,但前期道教音乐资料现存者少,北魏寇谦之所得的「云中音诵」中的「华夏颂」、「步虚声」等是较早的书面记载。从隋末起,道教章醮以琴、阮等乐器用于神前。

  

  唐、宋二代尤崇道教,对道教音乐亦併重视,唐时,高宗曾令乐工製作道调,玄宗尝诏大臣、道士广製曲,并亲教道士「步虚声韵」。新唐书礼乐志:「司马承祯製玄真道曲,李会元製大罗天曲,工部侍郎贺知章製紫清上圣道曲,太常寺卿韦縚製景云、九真、紫极、小长寿、承天、顺天乐六曲」。

  

  开元二十九年,帝製霓裳羽曲,紫微八卦舞,以蔫献于太清宫,贵异于九庙。天宝四年帝製降真召仙之曲,紫微送仙之曲于太清宫奏之,而天宝元年,则命有司定玄元庙告享之乐,以降神用混成之乐,送神用太乙之乐。

  

  宋代玉音法事,则记有玉京步虚词、空洞章、金阙步虚词、奉戒颂、叁启颂、启堂颂、敷斋颂、大小学仙颂、焚词颂及徽宗御製白鹤词、步虚词、玉清乐、上清乐、散花引、五、七言散、花词、更有起敬讚、叁皈依、敷坐讚、开经讚、宿命讚及解坐讚。

  

  明史乐志。初以道重为雅乐之乐舞生,奏尧帝之韶乐,另由冷谦真人定雅乐。除斋醮曲调仍用宋、元之旧外,另製「大明御製玄教乐章」,有迎凤辇(含迎神、献供、行道、请师、献酒、送圣六章)、天下乐、圣贤记、青天歌、上帝乐章,及洪恩灵济真君乐章等多首,成祖大营武当,为纪念张叁豊祖师,又製迎仙客八首及步步高、醉仙喜等曲。

  

  但自宋后,宫廷制度道教与民间道教大事合流,在道乐上的变化就更多,内容亦更豊富,同时也更富于地方色彩,华南的天师正一教派,并以十番乐为主要的乐器。而民间的音乐,也因有道教音乐的普遍滋润,得以蓬勃发展

相关推荐

推荐内容

右2广告
右3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