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道德经七十九章)
和解了大的仇怨依然会有残余的不满,这又怎能算是真正的修嫌释好呢?因而智者宁肯让别人有负于他也不对他人苛责。有德行的人总是让别人亏欠于他而不思追讨,无德行的人总是怨怨相报、斤斤计较。上天对世人本来没有什么亲疏,只是一贯帮助有德行的善人。
“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
调和大怨不如根本上不结怨。与其伤了人之后再去道歉不如一开始就不去伤人。有一个外国的寓言说得很好。伤他人的心就好象往木头里钉钉子,道歉就相当于把钉子拔出来,尽管钉子已经拔出来了,但是曾经受伤害的那个窟窿却不能愈合。这就说明了解怨不如根本不结怨的道理。那么怎么才能不结怨呢?
“安可以为善”这五个字传统的翻译方法就是上面译文的翻译方法,是翻成问句的。但我总觉得可翻译成:“安”可以为善——陈述句。无论是第六十四章的“其安易持”里的“安”还是第十五章的“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里的“安”都可以用在这里。
“安”就是一种稳定和祥和的状态。道德涵养很深的人所拥有的一种宁静和淡泊。是不与人争一日之短长、斤斤计较于世俗功名利禄的平和冲淡的心态,这也是“善”的根本。从“安其心”到“安其居”;由“安其分”而“乐其道”;民“安”而后天下“安”。所以说“安”才“可以为善”。
“左契”是古代契约中一分为二左边的一部分,通常是由债权人持有。圣人就是那种常常愿意让别人亏欠他而不去追讨的人。人和人之间只要有交往,就难免会有利益的关系。通常大家都很在乎自己的利益得失,不想吃亏,这是人之常情。人人都不想吃亏,在这个社会也是不现实的。因为每个人“不吃亏”的尺度总是难免偏向自己的。
圣人是不想和别人“结怨”的,他所求的只是“安”,甚至连“安”也不是非常在乎。相比之下,他就不那么在乎吃亏了。人和人之间很多时候,吃点小亏都没什么了不起,甚至还是占了大便宜。至少肯经常吃亏的人不容易结怨,将来也不必去花很大的代价去“和大怨”。
“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有道德和没道德的人区别在哪里呢?
有道德的人总是愿意让别人欠他的,因为他是懂得“损有余而补不足”的道理的,他会主动地把自己的“有余”拿出来“奉天下”的。他是“为腹不为目”的,在物质丰裕的时候,满足了基本的生存需要后想的最多的就是怎么去造福其他人;在物质困乏的时候,总是尽自己最大的可能去帮助更需要帮助的人。
没道德的人他不能让别人占他一点儿便宜,而且恨不得占尽别人的便宜才好。他是那种“持而盈之、揣而锐之”的人,他追求的是“金玉满堂”,追求的是个人的成就。他心里除了他自己没有任何人,不断地迷失在欲望的追逐中,不断地损他人之不足而奉自己之有余。最后当然是“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遗。”了。
俗话说:“人善人欺天不欺,人恶人怕天不怕。”又有话说:“量大福也大,机深祸亦深。”这些话就是对“天道无亲,常与善人。”最好的注解。
上天对世人本来就没什么亲疏之别的,无非是“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天下人,天下事,大抵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