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儒释道国学文化研究会(衡水市道教协会会长

我是衡水人,您提问的衡水哪里可以看香,我可以告诉您衡水市冀州区的竹林寺就可以看香,地址是在冀州区竹林大街,灵秀山庄内。在我看来,看香是一种解决内心疑问的方式,大多数属于迷信范畴,虽然现在有些事情用科学是无法解释的,但是几千年来的风俗
  

  我是衡水人,您提问的衡水哪里可以看香,我可以告诉您衡水市冀州区的竹林寺就可以看香,地址是在冀州区竹林大街,灵秀山庄内。

  

  在我看来,看香是一种解决内心疑问的方式,大多数属于迷信范畴,虽然现在有些事情用科学是无法解释的,但是几千年来的风俗和信仰我们要尊重。不过,要是看香请到寺庙这种佛教机构,千万不要被一些不法分子骗取香火钱。祝您生活愉快!

  

  常宁版画:从上世纪60年代发展至今已有50来年的历史,培植了版画作者300余人,以教师、工人、农民为主,不少作品在各项比赛中获奖并出国展出。常宁也因版画创作群体大、作品多、影响广,而被誉为“版画之乡”。

  

  衡南渔鼓:是一种用衡阳方言说唱故事的曲艺形式,属衡阳渔鼓最强劲的一支,在衡南城乡及整个衡阳地区广为流传。衡南渔鼓始于晋代,距今1800多年。据史料记载,魏夫人在南岳建黄庭观,将道教传播到南方,边打渔鼓边唱道情,于衡阳东南四乡传播道教理念,被民间艺人所学,世代传承,至今仍保持原汁原味的说唱形式。

  

  九市稻草龙:流传于衡阳县台源镇台九村肖家大屋一带,该组地处我县蒸水河畔,世世代代以种植水稻为主。九市稻草龙据查始于清代康熙年间,每年腊八后,村里会召集男女老少,用上好的稻草精心扎成,用以驱虫辟邪。春节初六兴灯一直舞到元宵节,正月十六再把龙身拿到稻田里烧掉。以后年年如此,一直沿袭至今。

  

  衡阳县石市竹木雕刻:石市竹木雕始发于秦汉之前,至汉代,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和水平,明清时期竹木雕刻艺术发展走向顶峰。距今已有二千多年历史,目前正逐步走向凋敝。

  

  衡南七巧龙舞:流传于衡南民间城乡各地的一种代表性龙舞,始创于衡南县东乡的江口镇村。传说江口有。即“久龙”,很久以前,这里便是龙的故乡。至今,这一带还盛传着温和文静的“墨龙”(一说麦龙)、雄浑矫健的“扮龙”、原始古朴的“麻拐龙”等传说。

  

  衡州花鼓戏:民间小戏剧种,流行于湘南各地,舞台语言以衡州方言为基础稍加提炼而成,主要声腔为“呐子牌子”和“川子调”。

  

  大桥剪纸:大桥镇位于湖南省衡东县北部,大桥剪纸始于明朝末年,至解放前夕形成了具有地域特征与地方特色的剪纸风格。新中国成立后在形式与内容上又有了进一步发展,更为贴近生产与生活。

  

  祁东渔鼓:起于宋代,流传于宋、元、明、清,民国时期续有发展。其唱腔是在湘南渔鼓的基调上,根据祁东方言,结合祁东民间小调,花鼓和祁剧音乐改革发展起来的,人们习惯地称“祁东渔鼓”。

  

  蔡伦古法造纸技艺:即利用麻头、破布、鱼网和树皮抄造植物纤维纸,发端于东汉元兴元年(105)。耒阳是蔡伦的故乡,在蔡伦亲授造纸术的基础上,对蔡伦古法造纸技艺进行完整系统的传承和发展,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成为耒阳享誉湖湘乃至全国的产业。

  

  赵姓出自于嬴姓,祖先为伯益,但具体的姓氏始祖是造父!

  

  1、伯益

  

  伯益,嬴姓,大业之子,是五帝末时期的人物属于华夏族,信仰为上古道家,主要代表作品有《山海经》,而一生主要成就很多,譬如,创造益井、训鸟术、训兽术、治水术等。此外,依据《元和姓纂》记载:“颛顼孙大廉之后,以王父字为氏,赵有廉颇”,可见,伯益是颛顼的后代。

  

  赵氏的起源赵姓起源地

  

  2、造父

  

  造父为赵氏始祖,是伯益的第十四世孙。字周穆王时期,造父为驾车大夫,后来受到周穆王的赐封于赵城(今山西洪洞),所以便以地名为姓,此后便代代相传。

  

  河北衡水戴姓的起源?

  

  答案

  

  戴姓起源于今河南省境内,主要是在豫东的商丘市和民权、兰考一带。历史上,戴姓人才辈出,先后有《大戴礼记》的编撰者戴德、《小戴礼记》的编撰者戴圣,唐代名相戴胄、戴至德父子,清代学者戴震,以及南朝画家戴逵、明代画家戴进等名人。在当今中国的100个大姓中居第54位,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39%左右。

  

  一

  

  戴姓的来源主要有四支:

  

  1.以谥号为姓

  

  商汤的后裔,以祖上的谥号为氏,成为后来的戴姓。据《元和姓纂》记载:“宋戴公之后,以谥为姓。”

  

  西周建国之初,周公平定东方后,大量分封诸侯,其中封微子启(子姓)于商丘(今属河南),建立宋国。微子启是商纣王的庶兄,多次劝谏纣王,纣王拒不采纳,为了避免像比干那样被害,他索性逃亡。周武王灭商后,微子启归顺周朝,至此被封为宋公,以保持商人的宗祀。

  

  微子启死后,其弟衍继位,这就是微仲。微仲死后,其子宋公稽继位。以后世代相传,至宋惠公的孙子,已是宋国的第11位君主,史佚其名,谥为戴公,史称宋戴公。戴公传位于儿子宋武公司空(前765—前748年在位),其支子公子文为宋国大夫,他的儿子便以祖父的谥号“戴”为氏,如春秋时期有宋大夫戴恶。这就是今天的戴姓来源,宋戴公被认为是戴姓的始祖。

  

  因为商王族为子姓,所以,宋人邓名世的《古今姓氏书辨证》说:戴姓出自子姓,宋戴公之后,以谥为氏。《新唐书·宰相世系》中也说:戴氏出自子姓,宋戴公之孙,以祖父谥为氏。宋国于公元前286年被齐国所灭。

  

  2.以国名为氏

  

  据《世本·氏姓篇》记载:戴氏,古戴子国,姬姓之后。在西周初分封的诸侯国中,有一个姬姓戴国,在今河南民权、兰考一带。

  

  当时,由于戴国处于郑国和宋国两强之间,经常受到郑、宋两国的欺凌。到隐公十年,终于为郑国所灭。亡国之后的戴国公族就以原国名为氏,称为戴氏,这样,又形成一支戴姓居民。关于这件事,宋人郑樵所著的《通志·氏族略》中也有记载:“戴氏,开封封丘县戴城是其国,隐十年,郑人伐取之。或云,旧考城县是,为宋人所灭,改名谷城,子孙以国为氏。”

  

  3.改姓

  

  据《鼠璞》记载:殷氏有改为戴姓的。周武王灭商以后,有不少殷(商)族遗民便以国名为氏,称为殷氏。

  

  另据新修《内黄县志》记载:河南省内黄县二安乡小槐林村有戴、马同宗墓,碑文记载:始祖戴子成、马子才祖籍山西洪洞,明洪武年间迁民时,为谋手足同聚,一人改姓,兄弟二人一同被迁至此,死后并肩筑二墓,谓之“双立祖”,现在已经传至24世,两姓共有1500余人。内黄县戴六村、前安村,汤阴县武洼等地的戴姓、马姓皆来源于此。

  

  4.出自少数民族改姓

  

  《清通志·氏族略》记载:满族戴佳氏,原居杭佳、叶赫、扎库木等地,后改为戴姓、代姓;达尔充阿氏居于黑龙江、吉林等地,后改为戴氏;鄂温克族涂冬克氏,改汉姓后有涂、戴两姓。此外,瑶、回、蒙古、土家、锡伯等民族也都有戴姓。

  

  二

  

  戴姓人口的播迁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先秦至南北朝、隋唐五代和宋元明清时期。

  

  1.先秦至南北朝时期

  

  先秦时期,戴姓人口主要是在其发祥地即今天的豫东一带生息繁衍。春秋时代的宋国大夫戴恶即为一时名流。

  

  到西汉时,梁国(治今河南商丘南)有戴德、戴圣叔侄,同为礼学大家。西汉时戴姓还有二支徙居豫南:一支迁往汝南的慎阳(治今河南正阳县北江口集),一支迁往汝南的平舆(今河南省平舆县北)。如:西汉平帝时任侍御史、时称“关东大豪”的戴遵(字子高),为汝南慎阳人。《后汉书·逸民传》中说他家资巨富,乐善好施,行侠仗义,家中所养的食客经常有三四百人之多,当时的人称他为“关东大豪戴子高”。其子戴良以至孝、高才、尚气节而名闻于世。由此可见,戴遵这一支定居慎阳已不止一代,而且在当地属于家大、业大、势力大的名门望族。西汉末东汉初以解经闻名京师、官任侍中的戴凭,为平舆人。这就证明,至迟在西汉后期,戴凭这一支已经迁到平舆。

  

  戴姓在向豫南迁徙的同时,也向今江苏、山东、河北等地迁徙,如西汉时官至九卿的戴崇,为沛(今江苏沛县)人,曾向张禹学习《周易》;东汉时官至礼泉太守、“世称儒宗,知名东夏”的戴宏及西华令戴封,均为济北郡刚县(今山东宁阳县东北)人。

  

  三国至南北朝时期,戴氏又有徙居于今安徽、湖北的。如东汉末年,曹操的谋士戴乾为丹阳(治今安徽当涂县东北小丹阳镇)人。在魏晋时,戴姓在谯国(今安徽亳州一带)、广陵(治今江苏扬州)、清洒(治今山东临清市东)三地成为望族,形成三处繁衍中心。所以,戴姓以谯国、广陵、清河为堂号。

  

  戴姓向江南地区迁徙,最晚在西汉时期已经开始。如:西汉时有越(今浙江省)人戴和;东汉时官至光禄主事的戴就,为会稽郡上虞县(治今浙江上虞县百官镇)人。大约在东汉末年,广陵戴氏有一支迁徙到江南。《晋书》记载:戴烈为三国时东吴的左将军,其子戴昌为东吴太尉、晋会稽太守、武陵太守,戴昌的儿子戴渊,是琅琊王司马睿(即后来的晋元帝)的心腹大将,并随司马睿南下建康(今江苏南京市)。因为西晋后期,中原地区战火连绵,八王之乱前后延续了16年之久,再加上北方少数民族纷纷南下,黄河中下游一带动荡不安,大量的人口被迫南迁,流向相对比较安定的江南地区,其中有许多人都是举家或举族南迁,戴姓也在此时跟随众人来到江南。

  

  2.隋唐时期

  

  此期戴姓人口进入福建,并流向台湾以外的全国各地。据《漳州府志》记载:唐初,中原戴姓的一支迁居福建。唐高宗总章二年(669年),光州固始县(今属河南)人陈政、陈元光父子奉命率领将官123名、府兵3600名入闽,去平定泉州、潮州之间的“蛮獠”啸乱。这些将士中有很大一部分人都是中原人。据《台湾省通志·人民志·氏族篇》统计,唐初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的共有45姓,其中就有戴姓。当时,随陈氏父子入闽的戴姓将佐主要有陈元光的女婿戴君胄以及戴仁等人,他们都是光州固始人,在开辟漳州之后,便在福建落籍定居。研究姓氏的学者普遍认为,戴君胄父子自河南固始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是戴姓人入闽之始。

  

  此外,唐代戴休颜为夏州(治今陕西靖边县东北白城子)人,戴简为长沙(今属湖南)人,戴护为婺源(今属江西)人。《元和姓纂》所列的戴氏聚居点有:济北(今山东长清县西南)、谯国(今安徽亳州)、吴兴长城(今浙江长兴)、魏郡斥丘(今河北成安)、河东桑泉(今山西临晋)。当时戴姓人口分布范围之广由此可见一斑。

  

  3.宋元明清时期

  

  此期戴姓人口从江浙、福建等地迁至台湾及海外各国。

  

  从宋代开始,戴姓人大量由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等地南迁到福建、广东、台湾等地,有一部分人还进一步飘洋过海移居海外。

  

  据广东蕉岭县《戴氏族谱谯国堂世系源流》记载,蕉岭戴氏一世祖为戴玉麟,原居福建漳浦县,于元代徙居镇平(今蕉岭)招福乡黄泥崛,子孙蕃盛,传至12世(约当清代),有仁忠、仁恭兄弟一同迁往台湾屏东,13世、14世又有数十人迁往台湾,后裔分布于台湾的高雄、美浓、内埔、桃园、新竹、苗栗等地。清代还有福建戴氏陆续不断迁往台湾。雍正年间,福建戴氏迁居台湾省苗栗县大甲镇孟春里开基,这是大陆戴姓大规模入台之始。此后,乾隆九年(1744年),又有福建戴姓入垦苗栗镇;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有泉州人戴南仁到今新竹新富里开垦。

  

  如今,戴姓在台湾居第52位,较为集中的地区有新竹、嘉义和台南,在台北和南投的戴姓人口也不少。

  

  清朝时,有不少戴姓人移居海外,如今在英国、阿根廷、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许多国家都有戴姓人定居。

  

  三

  

  戴姓在迁徙繁衍的过程中形成七处郡望:济北、谯国(郡)、吴兴、魏郡、河东、清河、广陵。

  

  谯国是曹魏黄初元年(220年)置,治所在谯县(今安徽亳州市),辖境相当于今安徽省灵璧、蒙城、太和与河南省鹿邑、永城等县市之间的地方。西晋时改为谯郡。谯郡的戴姓,乃是晋代戴逵之后,位居谯郡八姓之首。而今,戴姓多称“谯国(郡)”。

  

  广陵郡是东汉建武十八年(42年)以广陵国改置,治所在广陵(今江苏扬州市西北),辖境相当于今江苏、安徽交界处的洪泽湖和六合以东,泗阳、宝应、灌南以南,串场河以西,长江以北地区。晋代戴邈为广陵人。扬州广陵郡三姓之首为戴姓。

  

  清河郡是汉武帝以清河国改置,治所在清阳(今河北清河东南)。元帝以后辖境相当于今清河及枣强、南宫各一部分,山东临清、夏津、武城及高唐、平原各一部分。东汉戴涉为清河人。

  

  魏郡始置于汉高祖十二年(前195年),治所在邺县(今河北临漳西南邺镇)。戴德的后人居于魏郡斥丘县(今河北成安东南)。

  

  河东郡始设于秦代,治所在安邑县(今山西夏县西北禹王城)。戴涉的后人居河东郡桑泉县(今临猗)。

  

  吴兴郡始设于三国吴宝鼎元年(266年),治所在乌程县(今浙江湖州市南)。晋代有戴洋,为著名的方术之士。

  

  戴姓的宗祠堂号有“二礼堂”、“注礼堂”、“独步堂”、“避贵堂”、“谯国”、“广陵”、“清河”等等。其中“二礼堂”、“注礼堂”都是指西汉今文礼学大师戴德、戴圣叔侄而言的。“独步堂”和“避贵堂”,典故源出于后汉名士戴良。戴良才高八斗,特立异行,曾经说过:“我若仲尼长东鲁,大禹出西羌,独步天下,谁与为偶!”地方官吏推举他为孝廉,他坚决不接受。后来,朝廷又征辟他到司空府任职,他仍然坚辞不受,州官郡官强迫他出来做官,他便跑到山里躲起来。

  

  各地的戴姓还有许多楹联,这里仅举数例:

  

  业擅礼经席传易学

  

  上联是指西汉戴德、戴圣叔侄。下联是指明代鄞县人戴圭。戴圭潜心研究《易》学,并身体力行。他常对人说:“学习要谨慎对待独处之时,诚心诚意来修身养性,不怨天,不尤人,时间长了就会与自然合为一体。”著有《易经大旨》、《四书要略》等。

  

  逸情霞举峻节山高

  

  上联是指南朝宋县人戴。他曾与兄长戴勃一起隐居桐庐,二人都善于作画、鼓琴。后来,戴游历到吴下,当地士人早就听说过他的大名,于是集资为他建房,又为他聚石、引水、种树、开涧,他在那里专心著述,永初、元嘉年间,朝廷多次征召,他都不应。著有《逍遥论》,又为《礼记·中庸》篇作注;下联是指东晋戴逵,戴的父亲。他善于画山水、人物、走兽,也画宗教画,并雕铸佛像,还善于鼓琴。太宰王曾派人召他鼓琴,他当着使者的面把琴弄坏,说:“戴安道不做王门的伶人!”

  

  长沙道观比较多

  

  1.南岳大庙是中国江南最大的古建筑群,有“江南第一庙”“南国故宫”之称,根据现存资料记载始建于唐,后经唐、宋、元、明、清六次大火和十六次修缮扩建,于光绪八年(1882年)形成现在平方米的规模。南岳大庙分为九进四重院落,四周围以红墙,角楼高耸,寿涧山泉,绕墙流注,颇似北京故宫风貌。南岳大庙佛道共存,东侧为八个道观,西侧为八个佛寺,堪称我国寺庙一绝,每年八月十五,这里都要举行盛大规模的庙会,不少东南亚的佛国华侨,日本佛教界人士,以及回乡的善男信女,都不惜长途跋涉来此朝拜,因此这里常年香火不息。

  

  地址:湖南省衡阳市南岳区北支街2号

  

  2、张家界武陵源紫霞观景区3A景区

  

  紫霞观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近500年的历史,在战乱时期收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紫霞观是1992年因旅游事业的发展,教徒的信教,经政府的批准,由各地的善男信女共同捐资,当地政府拨款扩建起来的。中国著名书法家沈鹏先生为紫霞观题写了观名,观内有国内外著名书法家的题词、碑刻等宗教文物,以及老子教祖讲经说法渡化图一百余幅。紫霞观位于张家界市武陵源区宝峰路,坐落在环境优美的景区中心,是武陵源风景名胜区内的主要人文景观与宗教文化旅游相结合的精品旅游景点,国家“AA”级旅游景区,张家界市道教协会会址所在地。

  

  地址:湖南省张家界市武陵源区宝峰路

  

  3、云麓宫(湖南省长沙市)

  

  云麓宫,在湖南省长沙市湘江西岸的岳麓山右顶峰上。属道教二十三洞真虚福地。云麓宫最早建于1478年(明宪宗成化十四年)。云麓宫于1957年重修。1966年文革期间云麓宫遭到严重破坏。1976年修葺临倒塌的关帝殿时,在原址上建长方形两层楼阁,东向城廓,供游人登临览胜。后殿及宫右吕祖殿均作茶室,供游人憩息品茗。宫左后方,拓坪数百平方米,并砌建曲廊。二十一世纪初在望江阁楼上竖吕祖像,按规制作龛,前厅坚关帝像。三清殿按道家规制竖像三尊。云麓宫左竖有汉白玉《麓山树镫记碑》,旁竖《麓山巩峙峙碑》,碑阴为“光联翼轸”。原有天灯树,已废。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岳麓山风景名胜区

  

  4、观(湖南省常德市)

  

  观位于浯溪河乡山,山道观早在唐代德宗年间(公元780年前后)就有观殿五座,据闻此山左右有青龙白虎,前有龟蛇二山,被当地百姓视为圣地。山是一座道教名山,宗教文化源远流长。山道观有形似故宫的真武殿、有相聚的壁、以及玉皇楼、观音殿、三清殿、钟鼓楼、救苦殿、天桥、财神殿、牌楼等特色建筑,共有殿堂4751平方米,总建筑面积已发展到平方米,造就了宏伟的道教场所。

  

  地址:湖南省常德市桃源县浯溪河乡山村

  

  5、天师宫(湖南省湘潭市)

  

  天师宫坐落在湖南省湘潭市湘江东岸,原著名的宝塔岭公园中心。天师宫始建于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历经是四百余年历史。天师宫为湖南省第二批重点寺观教堂,原规模宏伟,后历遭劫难。屡经兴废。后为龙门弟子修复,成为全真龙门庙宇。现有天师殿,石牌坊,坐龙,玉皇殿,斗姥阁,丹房等建筑。天师宫内供奉有张葛许萨四大天师。鸿钧老祖,慈航真人,财神赵元帅,药王。玉皇殿供奉有。玉皇大帝,持笔将军,持印将军,天地水三官大帝。斗姥阁供有斗姥元君,六十甲子,等像。

  

  地址:湖南省湘潭市岳塘区宝塔街道东湖路264号

  

  6、天后宫(湖南省怀化市)文物保护单位

  

  怀化天后宫地处舞水西岸,宫中有戏台、正殿、观音堂,左为财神殿,右为武圣殿和五通神殿,全部建筑结构完整怀化天后宫。天后宫地处舞水西岸、与芷江县城隔河相望的天后宫是内陆最大的妈祖庙,建于清朝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占地3700多平方米,宫中有戏台、正殿、观音堂,左为财神殿,右为武圣殿和五通神殿,全部建筑结构完整。同时宫中还展出芷江出土旧石器时代以来很有研究价值的文物100多件。

  

  地址:湖南省怀化市芷江侗族自治县芷江镇河西江西街83号

  

  7、仙庾道观

  

  仙庾道观位于湖南株洲荷塘区。因相传唐玄宗之孙李豫之妻沈珍珠为避“安史之乱”在此修行成仙而扬名。是株洲市著名的名胜古迹,也是省、市重点宗教场所。目前是株洲市道教协会所在地。2009年上半年配合仙庾景区改扩建进行征地而异地重建,2010年10月16日上午9时,仙庾庙道观开光庆典仪式在仙庾风景区举行。2012年仙庾道观举行三清殿落成暨开光庆典。

  

  地址:湖南省株洲市荷塘区仙庾镇仙庾村

  

  8、白衣观文物保护单位

衡水儒释道国学文化研究会(衡水市道教协会会长

  

  位于湖南通道侗族自治县播阳乡,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由侗族道士募建,供奉太上老君和侗族崇拜的诸神。楼阁共五层高约18米,纯木结构,平面呈八方形,边长5.7米。原各层都置有神龛,惜现已不存,不过还可以绕旋梯至上层,举目远眺,俯视脚下,景物尽收眼底。原各层都置有神龛,惜现已不存,不过还可以绕旋梯至上层,举目远眺,俯视脚下,景物尽收眼底。原各层都置有神龛,惜现已不存。白衣观是侗族地区保存完好的唯一的一座道教古观。1972年列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地址:湖南省怀化市通道县播阳镇东门村一组

  

  9、善德观(湖南省常德市)

  

  善德观,位于常德市德山善卷路南面,紧邻德山公园,占地60亩,由桃源观李嘉志道长于2005年6月筹资发心兴建,历时六年,现已基本告成。新建的善德观由山门牌楼、善卷殿、真武殿,玉皇殿等组成,建筑气势恢弘,为常德地区最大道教宫观之一。

  

  地址:湖南省常德市武陵区德山开发区善卷路善德观

  

  10、普德大庙

  

  普德大庙,原名辖神庙、普德观,始建于康熙七,是一处位于湖南省的庙宇。始建于康熙七年(公元一六六八年),距今已有三百多年。普德大庙坐落在湖南省汨罗市范家园镇永清村境内,紧靠汨罗江畔。这里虎象两山傲视,汨江秀水环抱,常见烟波浩渺。这里山川秀美,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传说,曾有高仙飞临此境盛赞曰:“左瞧右看此脉灵,虎象两山前把门,罗江之水大源引,可带龙气入庙庭”。庙内供奉唐宋时代以来的爱国忠臣良将,以唐安始之乱坚守河南睢阳为国尽忠、壮烈捐躯,后皇封荣禄大夫——睢阳太守许远为主神。

  

  地址:湖南省岳阳市汨罗市范家园镇永青村

  

  11、陶公庙(湖南省长沙市)

  

  陶公庙位于长沙县榔梨镇,濒临浏阳河,枕靠临湘山,四周古木参天,风景十分优美,属湖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陶公庙建于梁天监初年(公元502——519年)。有“六朝遗庙,千年名山”之称。据史书记载,奉祀晋太尉陶侃之孙陶淡与其侄结庐临湘山,后来叔侄偕隐于此。士民仰其清名盛德,故立此庙祀之。传说中,每年的正月十三与八月十七为陶公叔侄生日。所以每到这两个生日之时,陶公庙都要举行庙会。现在?梨街道陶公庙庙会已从传统中走了出来,融入了更多的健康文化内容。从1997年起,长沙县人民政府将陶公“生期庙会”定为“陶公庙文化庙会”,引导成为传播先进技术和先进文化的群众性的节日。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长沙县榔梨镇榔梨社区

  

  12、朱陵宫

  

  朱陵宫位于南岳古镇迤北八里紫盖峰麓水帘洞前。此地古称道教第三洞天,名曰“朱陵太虚小有之天”。始建于宋,明清屡有修葺。清末毁于火灾,仅存遗址。南岳道教协会筹集巨资,于2000年5月动工重建,2003年底竣工,千年古观得以重兴。宫观占地近20亩,建筑面积3800平方米,由五进七重院落组成,围墙周绕。中轴线依次为先天门、灵官殿、吕祖殿、朱陵殿、三清殿。两厢分别有慈航殿、财神殿以及钟鼓二亭、东西客堂、寮舍、丹房、斋堂、库房之属。第四进正殿主祀朱陵大帝,殿堂高踞石台之上,面阔五间,高15.60米,重檐歇山,檐下饰斗拱,琉璃屋盖,画栋雕粱,辉煌壮丽。殿前4根青石透雕龙柱,工艺精湛令人叹为观让。

  

  地址:湖南省衡阳市南岳区水帘洞

  

  13、河图观

  

  河图观位于湖南省长沙市长沙县安沙镇谭坊村。该观为湖北武当山全真龙门派第十五代道士易本立(字竹心)于清朝同治二年(1863年)创建。光绪十五年(1890年)增修,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重建。1982年和1986年,政府两次拨款予以修缮。道观现占地面积1400平方米,建筑面积800余平方米,主要建筑有牌楼、山门、灵祖殿、丘祖殿、吕祖殿等。琉璃牌楼系1986年重建。山门额题"十方河图观"五个大字,左右联曰:"紫气银河龙门洞天;奇经妙图琅缳福地。"大殿内前栋,左为灵祖殿,右为丘祖殿,中为殿厅。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长沙县安沙镇鳌鱼村

  

  14、紫竹林(湖南省衡阳市)

  

  紫竹林坐落在半山亭玄都观沿登山公路上去300米的地方,据宋代陈田夫《总胜集》只作了一般的记载,但始建年代不详,可知宋代即有此观了。1936年旅寓南岳江西藉富商梅建南,他看到这里地处要地,交通比较方便,他就乐意捐资重建紫竹林。新中国成立后.1957年避为佛道农业生产合作社宿舍。1980年后,落实宗教政策仍归道教协会管理,对原来的旧观彻底进行落架重修,仍恢复为道观。这里紧临登山公路,在公路旁建有山门,山门有一横额日:“紫竹林”,山门书有楹联日:“紫竹林中观自在,白云深处是道乡。”山门旁又随手榜额日:“内设送予殿”,凡是来南岳朝香拜佛的人都要到殿内求神送子,使之香火旺兴。

  

  地址:湖南省衡阳市南岳区半山亭

  

  关于景州塔的最初建造者,据记载,南北朝时期,塔寺建造的投资者大体有三:一是朝廷,二是王公贵族和大臣,三是百姓捐资。北魏末年到北齐时期以及到近代,景州塔历尽沧桑古韵仍存,许多帝王将相、文人墨客前来观瞻它那巍峨的雄姿、恢弘的气势、高傲的风骨,并为此挥毫泼墨,尽书胸臆,留下许许多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据史料记载,景州塔始建于北魏高宗兴安年间(452—453年),距今已有1550多年的历史。公元845年,唐武宗灭佛,景州塔连同寺庙被毁坏。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光禄寺丞、知冀州脩县事常谔,按照宋代的建筑风格重建景州塔。明永乐五年(1407年),僧人正如朗修建开福寺。明隆庆元年(1567年),开福寺僧人建千佛阁。清康熙十一年(1671年),汛兵金应隆、承差高如斗重修开福寺。至此,形成了以塔为主体,无量殿、千佛阁、东方丈、西方丈、山门、神道组成的布局合理、错落有致的开福寺建筑群。

  

  景州塔如此雄伟庄严,世无其匹,经历了千年之久的景州古塔,由于饱经风雨,今日高耸之塔已非当初之貌。从现存的建筑特点、艺术造型及砖石结构等情况分析,此塔也当为北宋时代建筑。与塔相伴的便是千年古寺,现存的中华名寺开福寺。

  

  桃城区:滏阳中学(衡中分校)、衡水市启明学校、衡水市汇龙中学、衡水市英才学校、衡水市南苑专修学院、衡水市燕杰武术学校、衡水习三工艺美术中等专业学校等等,还有几十个职业技能、文化培训等特殊学校,如电脑、电气焊、汽修、驾校等。武邑:宏达中学(武邑中学分校)、武罗学校、武罗学校分校(苏正).其他县市的私立学校就名声不大了。其中衡水滏阳中学与武邑宏达中学完全是衡中与武中办的,为了收钱才设了这麽个私立的名字。完全是衡中与武中的老师授课。

相关推荐

推荐内容

右2广告
右3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