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初以黄老学说(道家思想)为国本,目的在于与民休息,恢复秦朝到汉初战争破坏的国力。至汉景帝在位期间,出现了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的争论。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宣布正式以儒家思想为郭策。但这时的“儒术”和“儒道”——儒家思想是不一样的,这是治术而不是治道。它掺杂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在本质上是包装成儒家思想的法家内容。这种外儒内法的模式维护了封建统治秩序,神化了专制王权,因而受到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推崇,成为之后两千多年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和主流思想。
汉代初期采用道家思想治国,汉武帝又转用儒家思想,是和当时的社会历史环境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时间回到了秦朝末年,秦二世穷兵黩武,荒淫无度,父亲秦始皇建立的秦朝风雨飘摇,大厦将倾。各地纷纷起义,讨伐秦二世。
其中最有实力的是项羽和刘邦,而历史最终以刘邦的胜利告终。建国以后,刘邦在思想上采用“无为而治”的治国方法,其实想想有其道理之处,一是秦朝采用比较严密的管理制度,各项治国体系非常完善,后世只需要稍加修改就可以拿来所用;一是刘邦文化程度低,本来是个小亭长,这在治理国家起来显得有点力不从心,还好他能够认识到这一点,轻徭薄赋;最后一点是秦朝末年民不聊生,社会生产力亟需恢复,百姓休养生息。
这些都促使了刘邦在执政思想上采用道家,顺应自然,来达到兴盛的目的。
但是到了汉武帝时候,国力一点点恢复,百姓的生活也开始富足。统治者也从七王之乱中认识到诸侯割据的严重性,其内在所缺乏的是官员在内心深处的忠君思想,从道家很少谈及仁义礼智信,反而孔子的儒家能为他们提供指导。
整体来讲,汉武帝推行将其他思想逐一罢免,只遵从儒家,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试图用儒家的三纲五常规范臣子与君王、子嗣与先祖之间关系,起到江山稳固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