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心国学文化(佛教禅文化)

茶禅一味,是佛学概念。佛教崇尚饮茶,有“茶禅一味”之说。“茶”泛指茶文化,而“禅”是“禅那”略称,意为“静虑”、“修心”。“一味”之说则是指茶文化与禅文化有共通之处。这个共通之处在于追求精神境界的提升。所谓尘心洗尽兴难尽,世事之浊我可
  

茶禅一味,是佛学概念。佛教崇尚饮茶,有“茶禅一味”之说。“茶”泛指茶文化,而“禅”是“禅那”略称,意为“静虑”、“修心”。“一味”之说则是指茶文化与禅文化有共通之处。这个共通之处在于追求精神境界的提升。所谓尘心洗尽兴难尽,世事之浊我可清。茶,品人生浮沉:禅,悟涅盘境界。

  

宋代高僧圆悟克勤以禅宗的观念和思辩来品味茶的无穷奥妙,挥毫写下了“茶禅一味”,其真迹被弟子带到日本,现珍藏在日本奈良大德寺,作为镇寺之宝。

  

唐人饮茶之风,最早始于僧家,“茶禅一味”的典故源自赵州和尚那句著名的偈语——“吃茶去”。

  

南宋末年,日本茶道的鼻祖荣西高僧两次来到中国参禅,并将圆悟禅师的《碧岩录》以及“茶禅一味”墨宝带回日本,于1191年写成《吃茶养生记》一书,成为日本佛教临济宗和日本茶道的开山祖师。

  

15世纪中叶,日本高僧村田珠光入寺学禅,师从大名鼎鼎的一休和尚。然而,珠光参禅念经常打瞌睡,医生建议他“吃茶去”,结果立竿见影。

  

夹山八坪牛抵茶自宋至清一直被列为贡品,碧岩泉已有上千年历史,现在依旧诵珠如玉,泉水清澈,甘甜清冽,是煮茶的优质泉水,也是极有价值的矿泉水泉。据中国茶禅学会专家考证,夹山是“茶禅”、“茶道”的正宗源头。

  

茶道传入日本,茶禅一味成为日本茶道主要思想。安土桃山时期茶圣千利休将“侘寂”(wabi-sabi)引入茶道,结合茶禅一味,形成了如今日本茶道的基础。

  

茶道始于中国,发扬光大于日本。茶道与禅宗,殊途同归,而又相辅相成,故“茶禅一味”被视为日本茶道的最高境界。

  

唐咸通十一年(公元870年),高僧善会受船子德诚的衣钵,来到石门夹山,创立夹山灵泉禅院,他所领悟的“猿抱子归青嶂岭,鸟衔花落碧岩泉”的“夹山境地”,成为唐、五代禅宗中最富有代表性和典范意义的禅宗境界,以致历代禅林又称夹山为“碧岩”。善会驻锡夹山10余年,一时“学者交凑”,仅嗣法弟子就达44人,其中有机缘语录传世者33人。唐代洛浦元安禅师、石门献蕴禅师、台州瑞岩师彦禅师、杭州佛日禅师、黄山月轮禅师、大梅法常禅师等一批高僧大德都是夹山善会的法嗣。夹山遂成为唐代著名的禅宗道场,与朗州(常德)德山、长沙沩山“相鼎峙焉”。

  

禅宗产生于唐中期,兴起于唐末五代,盛行于宋代,进入元明以后仍是兴盛的宗派之一。本书是一部比较全面系统地论述两宋和元代禅宗传播和发展的中国禅宗断代史,对这个时期禅宗各个流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事件、禅法思想、著述,以及禅宗与儒、道二教的关系等进行介绍和评述。

  

全书

  

内容有以下主要特色:1、在理清历史脉络的前提下,对佛教禅宗史、文化史上占有一定地位的人物、著作和思想等,皆置于特定社会环境进行考察和评述。2、既从竖向明确禅宗代表人物的传承法系,又从横向介绍他们的社会交往及外护情况。3、宋代儒释道三教会通和融合已成时代思潮,对正在兴起的理学产生重大影响。本书对禅僧与士大夫交往的情况作了详略不同的介绍。4、论述禅宗具有现实主义性格,主张“随处作主,立处皆真”,提倡自修自悟,见性成佛。宋元禅法有“看话禅”、“默照禅”,在思想上皆未脱离禅宗的根本宗旨;即使是后来兴起的“念佛禅”,也以“唯心净土,自性弥陀”思想为标榜。

  

中国初祖:达摩

  

二祖:慧可

  

三祖:僧璨

  

四祖:道信

  

五祖:宏忍

  

六祖:慧能

  

七祖:神会(皇帝封)但佛教史上不认可.

  

东方禅意美学起源五代,盛于宋元。

  

“禅意美学”含义:

  

禅,是东方传统文化的精髓,汉译静虑,是一种心境,一种回归,一种追求,一种信念,他帮助我们融入自然,重获新生,远离喧嚣,拥有大智慧。

  

禅意美学由禅宗思想发展演变而来,强调领悟,拒绝采用具象的表达方式,通过写意来隐喻和比拟,通过联想和思索来感悟。

  

王维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孟浩然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等诗句,都体现出人对宇宙自然的静默观照中,与自然融为一体、个体生命与宇宙世界和谐统一,这就是禅宗美学追求的极致境界

  

茶与禅的相通之处在于两者都有清净的文化趣味,在中国土生土长的茶与印度传来的佛教虽然不同源,但是在中国历史上却保持神奇的同步发展,二者的结合萌芽于秦汉,发展于魏晋南北朝,兴盛于隋唐。

  

一、茶禅文化萌芽于汉

  

在中国历史上,茶很早就出现了,春秋战国时期,在《诗经》、《楚辞》等诸多文学作品中出现过十多个茶的别名,比如茗、荼、苦菜、槚、皋庐等。在品尝和食用的过程中,古人逐渐发现了茶降火提神、消食解毒等诸多功效,并逐渐推广。

  

在《神农本草经》中曾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解之。"

  

神农为医治众生而尝百草,难免会遇到毒草的情况,最后还是靠茶来解毒,可见古代中医便已经将茶作为一种重要的中药材来对待了。

  

《神农本草经》虽然冠以神农尝百草的传说,但实际上成书于秦汉时代,里面关于茶的记载,可以看出这个时期已经开始推广茶了。同一时期,佛教开始传入中国,在汉朝末年至南北朝时有了较快的发展,茶与禅开始有了交集,很快便走到了一起。

  

二、茶禅文化发展于南北朝

  

南北朝时期,中国佛教发展迅速,最主要的原因是连年战乱的悲惨现状、佛教投胎转世的思想和朝廷的支持。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天灾不断、连年混战的时期,天灾人祸造成巨大的灾难,百姓常常处于朝不保夕的状态,而佛教因果循环、转世投胎等思想迎合了民众的需求,为了祈求来世福祉便纷纷投靠佛门,再加上朝廷出于不同目的扶持佛教,因此这一时期的佛教一度非常发达。

  

根据《钱眼读史》记载:

  

北魏末年北方各地有佛寺3万余所、僧尼200余万人。

  

这个数字是十分惊人的。由于僧人不纳税、不服役,而人数众多,导致国库收入严重受损,士兵数量下降,威胁国家政权,因此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等发起"灭佛"行动。

  

在此之前,寺庙大都建在繁华的都市,有朝廷和贵族供养。"灭佛"行动开始后,僧人被杀者众多,很多寺庙被迫迁往深山老林,居住在清幽场所,佛教也开始了耕种劳作的自力更生之路。

  

虽然表面看来"灭佛"行动是佛教的一场血腥灾难,却成全了茶禅结合的美名。山谷清幽之地,往往是种茶的理想场所,僧人在此种茶、采茶、品茶、识茶,并与佛教文化相结合。在僧人看来,茶可以帮助消化,可以抑制欲望,可以提神醒脑,帮助他们更好地参禅打坐,"茶味禅味是一味"逐渐成为佛家禅语。

  

三、茶禅文化兴盛于唐

  

唐代以前,中国虽有种茶饮茶,但是尚无在全社会形成风气。直到唐朝时期,饮茶才逐渐成为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的生活习俗,正是在这一时期,茶税开始成为朝廷的重要收入来源。根据《钱眼读史》记载:

  

贞元元年(785年),全年茶税收入达40万缗。

  

走私茶叶累计超过300斤者还会被判处死刑,可见当时种茶已经成为民众的生活习惯,种茶十分普遍,才导致茶税成为朝廷税收的重要来源。

  

同一时期的佛教也处于兴盛期,朝廷派遣了玄奘等高僧远赴印度取经,并在国内开设讲经学经的专场。此时僧人更加重视饮茶,饮茶甚至成为寺院的清规戒律,茶堂也成为寺院的"标配",兼具参禅论道、讨论佛理、招待施主等多种功能,也从中衍生了内涵丰富的茶文化。

  

比如寺院有专门的"茶鼓"召集僧人饮茶,寺院前有向行人施茶的"施茶僧",在佛像面前供奉茶称为"奠茶",挂单的和尚根据受戒年限要饮"戒腊茶",化缘僧人向人求茶称为"化茶"等等。总之,此时的茶文化已经与禅文化融为一体,成为相互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僧人在云游四方时不仅讨论禅理,也交流茶艺,从而取长补短,促进茶艺进一步提高。

  

唐武宗时期,全国爆发著名的"会昌灭佛"运动,再次把寺庙逼到深山老林。在此之前,中国佛教分为旗帜鲜明的三论、华严、密宗、禅宗等八大体系,但是到了这一时期,经过长时间的发展,"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禅宗独树一帜,中国大部分名山都成为禅宗的活动场所。茶文化的宁静纯洁、清新提神与禅宗长于顿悟完美结合,相互促进,在佛寺产生了天台山云雾茶、西湖龙井茶、径山名茶、普陀佛茶、惠明茶、仙茶、庐山云雾茶、碧螺春名茶、黄山毛峰、九华毛峰、铁观音等流传后世的名茶。

  

总结

  

由于寺庙独特的地位,在古代可以说是从事茶叶研究的"科学机构",而僧人便是茶叶的"研究员",茶与禅由于意境相通,相生与共,所以能够紧密结合,并且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时至今日依然备受推崇。

  

参考资料:《神农本草经》《诗经》《茶与禅》《钱眼读史》

  

佛,“佛陀耶”的简写,为印度巴利文的英译,愿意是指“觉者、觉醒的人”;道,即事物的本质、真理,“道可道,非常道”,能够说出来的真理都不是真理;禅,“看破”谓之禅;“处一切相,而离一切相”谓之定。是名禅定。道家的“道”,和佛家的“如来”是一个意思,皆是指宇宙万物的本质。而禅,只是“凡夫”寻求“道”的一条路径而已。因此可以这样理解:凡夫通过参禅而,之后成佛。

  

老子说:上善若水。

  

孔子说:智者乐水。

  

佛陀说:智慧如海。

  

万水归流,千江汇聚,方成大海之大。然而,再深广辽阔无穷无尽的智慧大海,也有它的源头。因为这个世界上从来没有无源之水。

  

如果探寻到智慧的源头,我们就会拥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之水,就会成为智慧如海的智者。

  

中华民族是一个富于智慧传统的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更是璨若辰星般的智者们纵横挥斥的历史。

  

中华民族智慧之海的源头在哪里?中国人的智源在哪里?

  

有道是:书籍是智慧的载体,人们自然会深入到传世的典籍中去寻找智慧之源。

  

然而,上下五千年,传世典籍何其多也!其种类之繁多,篇帧之宏富,用汗牛充栋为喻,是远远不够的。显然,一个无论多么勤奋的人,终其一生,是无法遍览祖先留传下来的数以千万册的煌煌巨典的。

  

正如江海必有其源头一样,群籍之中必有其核心。找到了这个核心,我们就抓住了中华大智慧的总纲;抓住了这个总纲,我们就扭控住了中华大智慧的源头。

  

从三皇五帝迄至于今,中华数千万册典籍的核心和总纲在何处?中国人的智慧发源于哪些经典之中?

  

这是自有书籍以来,无数智者都在孜孜探求的千古命题。

  

孔夫子曾“韦编三绝”地反复阅读并向他的弟子们极力推荐过《周易》。唐太宗时的宰相虞世南更是断言:不读《易》不可为将相。

  

汉武帝时的大学者董仲舒、大宋名相赵普、北宋理学家程颐、南宋哲学家朱熹,曾向读者特别是天下士子推荐过《论语》,认为该经典乃“五经之管辖,六艺之吼吟”。

  

唐明皇李隆基、明太祖朱元璋都亲笔御注,并向普天下臣民推荐过《道德经》,认为该经典“乃万物之至根,王者之上师,臣民之极宝”。

  

禅宗六祖惠能、一代女皇武则天、明成祖朱棣向世人广泛宣传过《金刚经》,认为该经典“百千万劫难遭遇”,“诚诸佛传心之秘,大乘阐道之宗,而群生明心见性之机括也”。

  

魏武帝曹操、唐太宗李世民向人们大力推荐过《孙子兵法》,认为“孙武所著深矣”,“朕观兵书,无出孙武”。

  

秦始皇嬴政、汉武帝刘彻、明太祖朱元璋等雄才大略的帝王,无一不把《韩非子》作为案头秘笈。千古一帝秦始皇读了韩非的文章后叹道:“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日本学者蒲阪圆认为:“诸子中,唯韩非书最切世用。”

  

宋代史学家郑樵、现代代文学巨匠鲁迅先生,都赞誉并向人们推荐过《史记》,认为“六经之后,惟有此作”,该经典乃“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清太宗皇太极、开国领袖毛泽东,均一生酷爱、并多次将《三国演义》指定为下属们的必读书。

  

伟人毛泽东年轻时“独服曾文正”,近代思想巨擘梁启超先生、在近现代史上起着举足轻重作用的蒋介石和蔡锷等,都认为《曾国藩家书》“不可不一日而三复之”。

  

而当代的许多学者和企业家,国外的一些著名政要,更推崇《毛泽东选集》独特的智慧价值。

  

孔子、董仲舒、惠能、王阳明、朱熹、梁启超等,这些在中华民族历史的天空上曾经绽放过绚丽光芒的先哲圣贤们,以他们的俊才和慧目,推荐给世人的典籍,怎能不是是中华文化的根源!

  

秦始皇嬴政、汉武帝刘彻、魏武帝曹操、唐太宗李世民、一代女皇武测天、唐明皇李隆基、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清太宗皇太极、人民领袖毛泽东等,这些在中国历史大舞台上曾经叱咤风云的巨夫伟人们,以他们的明断和巨眼,青睐并推荐给人们的典册,怎能不是中华智慧的源头呢!

  

中国人的智源到底在哪里?

  

中国人的智源就深深地蕴藏在《周易》、《论语》、《道德经》、《金刚经》、《孙子兵法》、《韩非子》、《史记》、《三国演义》、《曾国藩家书》、《毛泽东选集》这十部大中华经典之中!

  

这十部元典著作,源远而流长,无所而不入,小到修身、治学、齐家、经营,大到用兵、理政、御才、治天下,对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下自平民百姓,中到士子商贾,上至帝王将相,都产生过难以估量的智慧启迪和深远影响。

  

这十部智典,立体地塑造了中国式智慧的宏伟架构。可以断言,没有这十部智典,中国人就不成其为中国人,中华民族就不成其为中华民族!

  

这十部智典中——

  

《周易》是中国上古智慧的漫长结晶,是中华智慧的总源头;

  

《论语》是儒家智慧的总枢纽;

  

《道德经》是道家智慧的总根源;

  

《金刚经》是佛家的“第一般若”;

  

《孙子兵法》是兵家智慧的“圣典”;

  

《韩非子》是法家智慧的总代表;

  

《史记》是秦汉以前三千年的历史经验和智慧的大汇总;

  

《三国演义》集中透射了中国古代民间智慧撼人魅力;

  

《曾国藩家书》则上追先秦儒学、下接宋明理学,又融汇了道家、兵家、法家智慧的精华,因之是中国近代智慧的高峰;

禅心国学文化(佛教禅文化)

  

而《毛泽东选集》,既有对五千年来中华智慧精髓的全面吸收,又是对中国近百年来救亡图存经验的全面总结,更是对中华传统智慧与来自西方的先进思想完美融合的智慧结晶,因而乃是一种大成智慧。

  

这十部智典,涵盖经、史、子、集,横穿儒、释、道、兵、法,纵贯古、近、现,出入文、史、哲,是囊括无余的中华智慧的总纲,是当之无愧中国人的智源。

  

当今时代,是一个智赢天下的时代。有智者兴,无智者亡;多智者成,少智者败。只有智慧之水,才能哺育成功之大树;只有智慧之海,才能托起成功之航船。

  

作为一个忙碌的现代人,不必“读书破万卷”,但不可不读传世的智慧经典;不必读遍所有传世经典,但不可不读这十部中华民族的智慧元典。

  

如果一个人能读完这十部智慧元典,穿越五千年风雨沧桑的大智慧的洪流将汹涌而来,尽纳胸中,你将跻身于中国式智者的行列。“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你的智慧一定会如喷泉般喷涌而出,无穷无竭。这日夜喷涌而出的智慧之流,一定会汇聚成托载你的成功大船驶向光明美好未来的智慧之海!

  

禅宗文化,是指以中国佛教禅宗思想为基础所发展起来的一种传统文化。禅宗文化,可以分为经典(禅文)、思想(禅语)、诗歌(禅诗)、书法(禅书)、绘画(禅画)、音乐(禅乐)、武术(禅武)、中医(禅医)、农耕(禅农)、素食(禅食)、茶道(禅茶)、慈道——慈悲之道和慈善之道(禅慈)、孝道(禅孝)等若干种类。

  

禅食是一中坚果类的粗粮食物,他有养颜美容的功效,禅文化只是相似,他俩没有关联

相关推荐

推荐内容

右2广告
右3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