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代表兰州的文化符号是哪些吗,为什么?

没来兰州之前,在我心中,兰州拉面(实际为兰州牛肉拉面)和《读者》杂志是最能代表兰州的两张文化名片。来了兰州后,黄河铁桥、白塔山、五泉山最吸引我。兰州牛肉面,是兰州历史悠久、经济实惠、独具特色的地方风味小吃。兰州牛肉面最早始于清光绪年间,系回族老人马保子首创牛肉面不仅具有牛肉烂软,

  没来兰州之前,在我心中,兰州拉面(实际为兰州牛肉拉面)和《读者》杂志是最能代表兰州的两张文化名片。来了兰州后,黄河铁桥、白塔山、五泉山最吸引我。

  兰州牛肉面,是兰州历史悠久、经济实惠、独具特色的地方风味小吃。兰州牛肉面最早始于清光绪年间,系回族老人马保子首创牛肉面不仅具有牛肉烂软,萝卜白净,辣油红艳,香菜翠绿,面条柔韧、滑利爽口、汤汁、诸味和谐,香味扑鼻,诱人食欲等特点,而且面条的种类较多,有宽达二指的大宽、宽二指的二宽、形如草叶的韭叶、细如丝线的一窝丝、呈三棱条状的荞麦棱等,顾客可随爱好自行选择。被中国烹饪协会评为三大中式快餐之一,得到美誉“中华第一面”。

  《读者》杂志原名为《读者文摘》,被誉为“中国人的心灵读本”、“中国期刊第一品牌”。《读者》杂志由甘肃人民出版社创刊于1981年1月,是甘肃人民出版社主办的一份综合类文摘杂志,原名为《读者文摘》。《读者》杂志发掘人性中的真、善、美,体现人文关怀,在刊物内容及形式方面与时俱进,追求高品位、高质量,力求精品,并以其形式和内容的丰富性及多样性,赢得了各个年龄段和不同阶层读者的喜爱与拥护。其发行量稳居中国期刊排名第一、亚洲期刊排名第一、世界综合性期刊排名第四。被誉为“中国人的心灵读本”、“中国期刊第一品牌”。

  黄河铁桥位于兰州城北的白塔山下,有“天下黄河第一桥”之称,是兰州市内标志性建筑之一。据史料记载,黄河铁桥建成之前,这里设有浮桥横渡黄河。黄河铁桥于清朝宣统元年七月初四(1909年8月19日)建成通行,成为兰州历史上第一座跨越黄河的永久性桥梁。浮桥始建于明洪武年间(公元一三六八至一三九八年),名叫镇远桥,今尚存建桥所用铁柱一根高达三米,重约数吨,上有洪武九年字样。

  黄河铁桥的建设,是20世纪初叶在中国积贫积弱的时代,僻居西北、地瘠民穷的甘肃与西方人在自主、自愿前提下的第一次成功合作;它的建设材料,包括一个铆钉一根铁条乃至建成后刷铁桥用的油漆,都是在当时国内极其落后的运输条件下从德国辗转万里运至兰州的;它的建设是德、美两国工程师、华洋工匠与甘肃各界通力合作的结晶;它的建成结束了黄河上游千百年来没有永久性桥梁通行的历史。

  为纪念孙中山先生,1942年,将桥名改为中山桥,沿用至今。中山桥头有甘肃省著名书法家、已故前省书协主席黎泉(赵正》的题碑“天下第一桥”。中山桥及其“天下第一桥”碑成了兰州的一张名片。

  白塔山与五泉山一北一南,两两相望,旧时曾列为兰州八景之一。白塔山以上有白塔而闻名。白塔是一座密檐式实心砖塔,不是木塔,不能登临。全塔身垩如雪,故名白塔。白塔最早建于元朝。但玩存之白塔是明朝在原址上重修的。重建以来的五百多年间,历经多次大地震,依然直插云霄,可见当时建筑技术的高超。白塔山景点很多,绿化极好,非常漂亮。白塔山顶有兰州碑林,是书法爱好者的福地。

  五泉山,绕不过必先说五泉的传说。相传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骠骑将军霍去病奉命西征匈奴,当大军日夜兼程由长安来到皋兰山下时,已是人困马乏,饥不可耐,于是,霍去病命令三军在山下安营扎寨,准备埋锅造饭。叵耐当时黄河河道离此尚远,而就近又没有水源,将军性急之下,当即飞马执鞭,在山坡上连戳五下,只见鞭到之处,顿时涌出五股泉水,这就是五泉山的来历。五泉分别是:惠泉、甘露泉、掏月泉、摸子泉、蒙泉。

  从1919至1924年,兰州邑绅刘尔炘,用捐资和劝募的办法,相继筹集白银四万两,对五泉山进行了一次规模较大的扩建,添建了牌楼,亲自书写匾额,标出“五泉山”山名。改建了万源阁,兴建了太昊宫,修建了“小蓬莱”、八卦台等。并侬山就势,建长廊,设坊表,题名额,书楹联,给富有画意的五泉山增添了无穷诗意。

  今天的五泉山开辟了五泉山公园,除了以前的名胜古迹,还有动物园,游乐场,古玩店等。“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吃水不忘挖井人”,兰州人应该记住并感恩历史先贤,尤其不能忘记象刘尔炘这样的前辈。

  兰州的文化名片,人们的口头禅是“一条河(黄河),一碗面(牛肉拉面),一本书(《读者》)”,这样的概括未免太简单了。兰州的文化博大精深,可说的太多了,笔者不在此一一列举,有意者可以多方面总结归纳。

你知道代表兰州的文化符号是哪些吗,为什么?

相关推荐

推荐内容

右2广告
右3广告